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投入了一个家庭的大部分资金,负载着全家的希望,结果,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渺茫的前途和微薄的工资待遇。你说,我们能不感到伤心吗?有些人很会说大话,说什么国外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也很高,说什么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我们要放弃精英化的就业观念。什么叫精英化的就业观念啊?难道在大城市一个月1500元的薪酬期望是精英观念吗?他们应该知道,西方的大学教育很多是免费的,最起码初高中教育很多是免费的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种学习困境呢(至少一部分人认为是困境)?
罗伯特・所罗门(Rebort Solomen)教授在他的哲学著作《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注3)里写到,黑格尔和他的学生能够在拿破仑入侵德国的战争年代,保持一份乐观精神,因为他们有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使得他们能够洞悉历史发展的趋势,去乐观地面对未来(譬如他认为,拿破仑不过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美国的大学生在和平年代却心情沮丧,因为他们缺少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广义上)能够使人直面就业的压力,能够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国和美国一样,实用主义泛滥成灾,真正的大学精神根本没有,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大多是采用机会主义的态度,玩游戏,混学分。学不到真东西,固然是浪费了钱财,更多的是浪费时间和自信。
我们的从小到大的德育课,主要是灌输意识形态,未能使大家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成长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大学,仅仅成为了谋生的工具,谋生不得,自杀便很正常的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当成一种全面学习的场所,即便找不到好工作,但学会了思想,学会了学习,这样,即便暂时工作不理想,即便工资不如农民工,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会他们所不会。
学习上的理想主义,就业上的现实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学到的东西未必非要用上,如果爱因斯坦所说,学习只为精神的饥渴(注4)。就业上又要现实,不要太自视甚高。咋看之下,二者似无很矛盾,其实恰恰很协调。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是一个很易于满足物质状况的人,一个从思维中得到快乐的人,一般不会太在意物质的贫乏。
注释:1,http://hb.qq.com/a/20090331/000016.htm
2,http://hb.qq.com/a/20090331/000328.htm
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序言部分。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a1d6a01000945.html#comment
作者: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