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人际互动过程,往往容易被打断,一段时间过程被不同的事件所分割,人的心思或者注意力也需要同时去关注不同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过程分化。
笔者看过这样一个电视手机广告,内容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等待 500 年后有人来解救。 500 年时间漫长,孙悟空就从耳朵里掏出了一部可以看电视的手机!广告语脱口而出:“幸亏我有×××电视手机, 500 年也不算长!”如果他拿的是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虽然身子被压着,应该还能订餐、购物、网游、炒股什么的。智能手机加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孙悟空”的生活,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我们在街头等人或者排队购票(如火车票)时,以前通常会觉得是白白浪费时间,如错过了许多机会或者丧失了许多报酬。如今有了智能手机加上网络技术,该做的事情随时随地都能做,如若不做,丧失的机会自然更多。只要意志坚定地选择做正确、恰当的事,通常能够将事情顺利完成,这些时间也就没有被浪费。在我们生活中,利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同时做两件事的情况随处可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人际互动过程,往往容易被打断,一段时间过程被不同的事件所分割,人的心思或者注意力也需要同时去关注不同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过程分化。比如说,我们看电视,拿着遥控器在 100 多个电视频道之间不断切换, 1 ― 2 个小时内看电视的过程就被分化了;又如,你跟一个公司经理见面聊天,对方不时接个电话,于是见面聊天的过程也被分割了。
不同时间段的价值在变化
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提出有关时间分配的理论。他认为,就不同的生产或者消费活动而言,因为其所占用的时间段不同,其所放弃的报酬相对重要性也就不同,这决定了人们在什么时间段适合进行什么类型的活动。照管孩子的单位时间需要放弃相对较多的报酬,而逛夜总会的单位时间所放弃的报酬则相对较少――因为晚上的时间价值相对白天较低。在贝克尔看来,那些通常用于非生产性目的的活动时间,价值一般较低,如睡眠、就餐等,因为它们被间接地用于获取报酬,故机会成本低。
“晚上的时间价值相对白天较低”这一观点在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都是成立的,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笼统地判断“晚上的时间价值相对白天较低”或者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成了一件值得商榷的事。传统社会中,人们一般白天工作,晚上睡觉;晚上的时间因为大家都不进行工作上的互动,机会成本很低。但如今,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身处何方,互联网和手机都给人们工作或其他活动带来方便。地球是圆的,在一侧是白天,在另一侧则是黑夜,网络中时刻存在互动,人们通过网络穿越空间和时间,晚上的时间价值相对白天也就未必低了。
过程供应成为许多商品的重要特质
智能手机加上网络技术,使得人类时间的机会成本在总体上大大提升,但由于不同人在时间分配方面有不同的习惯,其效率也就大相径庭,单位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也相差甚大。这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经济条件和能力使用智能手机之类的新技术,还取决于他们如何进行行为选择――特别是行为的初始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的成瘾倾向。
当今社会成员面临着相对过去更多的诱惑。为了让过程分化的大背景不至于破坏生意,生意人都试图增强自己产品的诱惑力。其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融合一段完整的过程――比如一段旅程,尤其是豪华游艇之游,让行为者一旦有了初始选择,就不能从这种过程中轻易脱身。如果众多行为者很享受这一过程,乃至对此成瘾,过程供应者的商机以及利润就有了!比如,一个网络游戏,如有众多玩家对之欲罢不能,想不挣钱都难。
过程分化的大背景,让具有完整过程的供应变得有利可图。因过程供应导致人们一旦步入某个过程便身不由己,乃至可能成瘾。伴随着个体涉入过程的不同以及成瘾倾向的滋生,过程分化进而社会个体以及群体间的分化也越发明显,并且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喜欢一部小说,可以将其存放在手机上,连续地读下去;喜欢网络游戏,也可能通宵达旦地投入其中而不知疲倦。社会个体涉入过程的连续性,可能导致生活怪圈:哪怕你远涉重洋,身处国外,也仍然可能更倾向于上曾经熟悉的网站与老朋友沟通,这使得你的生活仿佛并不因为你身处异地而有所改变。
过程分化社会也对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由于社会个体的成瘾倾向,个体涉入的过程具有稳定性,如此持续下去形成的过程分化意味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教育效果。过去孟母三迁,使少年孟子有了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可能更需要避免孩子陷入“成瘾行为”之类的过程陷阱中去。
11情报 胡瑾供稿 赵月华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http://www.qstheory.cn/sh/shjs/201205/t20120529_160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