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到中大硕士研究生上吊自杀的新闻,很受触动。虽然他不过是一个素昧平生的校友,但是我想,我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他的感受。
这一切都如同《三个傻瓜》中的情节,连自杀的方式都同出一辙。报道称死者留下遗书,说写论文和找工作遇到了困难,无颜面对家长。而他自杀的那天,正是提交论文的最后期限,错过期限意味着延期毕业。
其实,留级就是本科生的延期毕业,而且更加无法为人接受。我自己也不接受,所以我也选择了逃避,但我现在很好。
留级或者延期毕业的残酷之处,在于你不是被迫降级,而是需要亲笔写一封申请书,承认自己表现不佳,请求改过自新的机会。然后,在新学期到来时,学着曾经学过的东西,身边却不再是熟悉的同学。
你原有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亲戚朋友问起你的父母,孩子什么时候毕业啊?打算做什么工作?你的父母早就习惯了用自豪的语气谈起你,而这一刻,你让他们如何面对。他们在电话里或者QQ上责备你:以前谁都夸你聪明,成绩好,现在你就是这个样子?你连及格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
曾经拿到奖学金,曾经是高考的第几名,曾经被保送上重点高中,这些昔日的光环忽然变成了沉重的枷锁。它们给了你更高的起点,也让你背负了更多的期待。那些批评自杀者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人,一定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巅峰,自然体会不了低谷的苦涩。
2012年,也就是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渐渐明确自己不喜欢核工专业。学院的培养计划是本硕连读,我决定放弃读研,但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说,为什么要放弃一个那么有前景的专业?你以前成绩那么好,有什么是你学不会的?一定是你没有用心学习,是你太任性。
从那时起,我开始害怕面对家人,更害怕放假。小城市邻里关系比较密切,出门很容易碰到认识的人,我害怕别人问我在学校的情况,问毕业、读研和工作的计划。后来,到了大三的暑假,我谎称在学院办公室值班,回到宿舍专心准备英语笔译考试,整个暑假只在家呆了两个星期。
冷漠和争吵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吵过之后还要言归于好,而你不知道下一次争吵又会什么时候爆发。反复无常最让人没有安全感。
整个大三,我都在计划要不要跨专业考研,要不要转专业,以及本科毕业后做什么。但是,这些事情分散了我的精力,而我原本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才能达到及格线。我开始大量喝咖啡,考前失眠,后来还得了慢性胃炎。
我记得,大三下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我在考试前夜只睡了四小时。四小时的考试异常漫长,大脑一片混沌。院长来巡视考场,当他走过我身边,我头脑中的混沌顿时变成了真空。
因为大三的数学和物理不及格,院方建议我留级。
我用了整个大三的时间计划怎样离开这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虽然我可以选择补考,但我没有信心再面对任何一场理科的考试。而讽刺的是,在大三,我的英语和法语保持在班里第一名。
而且,就算通过补考,我也没有信心应对大四的学习。大四的课程是为研究生阶段准备的,我不知道如果不读研,我能不能不修那些课程,甚至院方都还没有决定。
我最后还是留了下来。留级的唯一好处,是可以只重修不及格的科目,所以课程相对较少。我想用那些空闲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申请了两份远程实习,学了一门MOOC,旁听了歌剧鉴赏的公选课。
但是,在数学和物理课堂上,我仍然无法集中精神,课后练习一道也做不出来。数学和物理的第一轮考试感觉很不理想。那两次考试的成绩,我大概再也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随后,考完了笔译考试,我果断申请休学,到北京实习。
我之所以没有直接退学,是为了让父母感觉好一点,其实我根本不打算回去。但他们也知道我不可能回去,他们说:连基本的本科学位都拿不到,你以后怎么混?
笔译考试给了当时的我一个奋斗的目标,一个精神支柱,但考试结束后它就失效了。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提交了申请,办离校手续,然后乘飞机到了北京。我离开的那个周末恰好是第二次数学和物理考试。
那是去年十二月。现在,四个多月过去,我在北京实习,也认识了新的朋友。一月,笔译考试成绩公布,我顺利通过。在北京的时间过得很 快,但那些事情似乎已经很遥远,大概心理距离与时间不成正比。
校友自杀的消息让我重新审视那段经历。延期毕业,就业的压力,家人的压力,这一切熟悉又陌生。任何人都没法完全体会他人的感受,但相似的经历总能引起人的共鸣。
如果我真的想学好核工专业,我不在意多付出一年。但正因为我不喜欢,在上面耗费的时间都没有了意义。我想尽快逃离却弄巧成拙,如同越狱的犯人被抓回来加刑。
当时我想继续学习英语和法语,考证,做翻译相关的工作。我不担心就业。虽然年年都号称最难就业季,但仍然有大量的职位找不到合适的人。何况,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人太多,一个不相关专业的学位不能给你增加多少竞争力。
家人的压力是最难面对的,也是最无法逃避的。我相信我会用时间和努力证明自己,但这等待的时间最是难熬。
很多时候,困难不是咬咬牙就能过去的,你得想办法尽快走出来。即使你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也要找对方向,才能开启新的生活。
我庆幸我在迷茫的时候及时找到了下一个目标。今天,我早已经不再焦虑和失眠,但仍然有轻微的不安全感。我读书、做翻译、学法语和MOOC,不光是出于兴趣,更是为了保证精神有所依托,防止自己有一天感到一事无成。
我也感谢在那段时间陪伴我的朋友们,还有鼓励我的老师们,你们给了我很多安慰和感动。因为有了你们,我才能够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仍然相信,有一天我会实现我的目标,过上我想要的生活。如果说目标是黑夜中的灯塔,那你们就是天上的星辰,让我感觉不再孤单。
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应该不是最差的。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让迷茫中的人有所启发,让其他人对他们多一些理解。
及时的心理干预或许能够防止冲动自杀,但普通人怎么能够察觉他人的痛苦?怎么防止好心安慰反而揭了他人的伤疤?我不是专业人士,没法给出一套理论。我只能说,不要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责备他心理承受能力差,责备他不努力;如果要鼓励他,就肯定他的现在和未来,不要提过去的成绩。
不要再说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我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