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兔子都在拼命奔跑,是什么给了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
时间:2014-10-22 18:06:08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转自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64825)



       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一些比你更加牛的人,无论什么方面。如果把人生比作攀登,也许你穷其一生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对某些人来说珠峰都不成问题。对此,有的人选择退出竞争,泰然处之,在半山腰悠闲度日;但也有人不断向上。如果你是后者,当你明知道爬不到最顶端的时候,你攀爬的动力和意义是什么?你是如何保证动力持续不断的?







       回答者:动机在杭州







我们的课上有个问答群,学生会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有时候他们会把一些问题搬到知乎来,我会帮他们点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引来很多朋友的关注和回答,是因为无论我们多么成功,内心里,我们都会有这种落后于人的焦虑心态,而这个问题体现了这种心态。



我经常在课上跟学生讨论这个龟兔赛跑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模型是错误的,但对它错在哪里,却各说纷纭。有人说,这个问题不对,是因为“人是丰富的,不能用单一维度比较”,“兔子是兔子,乌龟有乌龟”。也有人说,乌龟应该和兔子比长寿而不是比跑得快。这么说当然有道理,但也有局限。局限在于,这么说好像就已经承认了如果我们是乌龟,确实跑不过兔子,应该认命,局限还在于,社会有时候就会把人放到同一纬度做比较,竞争并非都是不合理的,但这么说好像我们逃避了这种竞争。







直到听我的朋友 @飞之鸿老师提到关于儿童对于能力信念差异(他是做积极教养的专家)时,我才恍然大悟。



龟兔赛跑模型的错误在于,它传递了一种机械的能力观。这种能力观认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即使能增长,也潜力有限。乌龟一辈子都是跑得慢的,而兔子注定是跑得快的。有人说,人的能力是遗传的,相对固定的。也有人说,人的能力是由后天决定的,潜力无限。真实的情况如何,我们暂且先不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能力的看法,对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成长,影响重大。



 



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教授区分过两种不同的能力观:固定型能力观和成长型能力观。她用大量的实验表明,当你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你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证明自己是聪明还是笨上。你会回避挑战,因为挑战可能证明你不够优秀;你会对批评和表扬患得患失,因为批评和表扬证明你优秀还是平庸;你会不愿意努力,因为既然能力是固定的,真正聪明有天赋的人根本不用努力;你也会对别人的成功耿耿于怀,既然你们被放在同样的维度做比较,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你的失败。你会害怕自己最终被证明是一个乌龟而不是兔子,而那些比你优秀的人,好像都在提示你,你就是一个乌龟。



相反,当你认为能力可以不断成长,你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完成任务上,你会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你会拥抱挑战,因为这是让能力成长的机会;你会把批评看作对事情的反馈而不是对你的评价;你会更加努力,因为你知道努力是进步的前提;你也会努力从别人成功中学习,而不是把别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你不管身边是兔子还是乌龟,你只是努力奔跑。而这,会让你的能力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并真的提高你的能力。



龟兔赛跑也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也好,或者“愚公移山“ 也好,表面在告诫人们努力很重要,实际上却在传递这样的思想: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即使进步,也只是缓慢地增长和上升。这种错误的能力观会影响孩子,等他们长大了,他们自然就会问像题主所问的,“如果兔子都在拼命奔跑,乌龟的奔跑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了。



 



固定的能力观是怎么形成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太多不恰当的表扬。我们通常觉得表扬会让人更自信。但当表扬的人说,“你很聪明”的时候,它就传递了一种固定的能力观,它让孩子逐渐失去了内在动机――孩子本来是会被有趣又有挑战的事吸引的,让孩子把注意重心放到别人的评价上来,放到“如何不让那些表扬我的重要人物失望”上来,他们开始变得患得患失,不愿意接受挑战。他们想的不是能力的增长,而是怎么证明自己。



那么人真实的能力是怎么样的?我和 @飞之鸿老师都相信,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它的起点可以很低,但如果找到了人和环境的互动方式,我们积极地接受反馈,从环境中学习,人的能力增长会非常快。很可惜的是,因为害怕被评价,很多人回避了这种反馈。现在经常被热议的所谓“第十名现象”,既初高中时的第十名有时候比前几名更有成就,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第十名没有足够的关注,反而逃离了“表扬”的魔爪,由于更少被评价,他们反而发展出了更健康的成长型能力观,反而更专注于做事不是“证明自己”。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马云或者俞敏洪这样的大佬,他们现在的能力和成就,当然已经只能仰视了。但他们的能力真的是天生的、向来如此吗?我觉得不是。这也只是因为,最初他们找到了好的和环境互动的方式,并从这种互动中不断得到了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再举近点的例子,本题答案中得票最多的 @余亦多,他说他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乌龟,但很多人都在评论里说,他明明是一个兔子,至少他现在是一个兔子了。这同样是因为在和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习的结果。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世界上本没有乌龟或兔子,说的人多了,也才有了乌龟或兔子。我们都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向前奔跑,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到底是不是兔子,是因为我们相信,跑着跑着,我们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兔子。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