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成就深度―― 访信息管理学院“学术之星”杨道玲
时间:2008-07-02 18:14:11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杨道玲,男,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是电子政务与数字信息管理,师从刘家真教授。杨道玲师兄先后曾开展课题与实践14项,参与编写著作5部,发表论文37篇,中文核心2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CSSCI收录20篇。其中《the Status of Digital Resources Preservation in China:Results of a survey》一文被SCI及SSCI同时收录,《中文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问题探讨》一文被专业权威期刊《档案学研究》刊登。此次,记者就杨道玲师兄获得“武汉大学学术之星提名”、“院学术之星”的契机,采访了这位传说中的学术精英。
 
  记:首先恭喜杨道玲师兄成为今年“武汉大学学术之星提名”、“院学术之星”,先发表一下得奖感言吧!
  杨:奖励既是对前面付出的肯定,更是对继续研究的鞭策和鼓励。通过评选活动,接触了很多其他院系的精英,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明白了学术无止境的道理。


  记:师兄谦虚了。看了你的简介,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追本溯源,你觉得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有哪些因素,最重要的是哪个?
  杨:我所取得的点点成绩,首先是和导师的指导、栽培是分不开的。只有跟着导师多做课题,在做课题中可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另外,做研究最主要是能静下心,能吃苦,然后是然就方法要对。


  记:我们都非常仰慕师兄在学术上的成就,那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师兄在学术科研上的方法和成功经验呢?
  杨:我认为做科研首先要专,能专下心来,潜心研究。做研究不能太浮躁,急于求成,心态平和才能进入思考。其次是广,这里的广是指思维要开阔,课题的相关知识背景要尽可能广泛,选题的视野要广,具有前瞻性;第三要深,研究只有深入进去才会产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正所谓“深入成就深度”。


  记:很多同龄人在做科研的时候往往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或者在做论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杨: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研究的创新点。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思维还没有从本科转换过来,还习惯于老师的填鸭教学,可是研究生阶段老师仅仅是引导,所以很多人一时找不到方向。不过,尽管这个阶段是多数人必经的,但要尽快调整,不然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多与老师沟通,包括导师以及其他任课的老师,听听他们的建议;第二,多去资料室看最新的资料,发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动向; 第三,从众多研究热点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广泛查阅资料,包括中文和外文的;第四,找到研究方向后,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做文献综述,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你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研究。

 

  记:可是我们看到很多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不佳,师兄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忠告吗?
  杨:上帝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选择就会有付出,选择做科研,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就意味着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失去一些。所以科研最重要的是心态,能不为外界所利诱,甘坐冷板凳,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勇气。


  记:我们来聊聊档案学专业吧!很多档案学专业的同学都对专业很迷茫,对我们专业的前途很担忧,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学习档案学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维,要能跳出档案看档案,否则只学那一点档案管理理论是无法应对实际工作的。至少我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应该在信息学和管理学这两个交叉学科的背景下进行。所以有时间了多看看相关杂志,最好也看看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东西。只有站在一级学科甚至更广阔的背景下来做研究,才会有创新。


  记:师兄参与了这么多次实习、科研项目,印象最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棘手的经历,可以跟我们说说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杨:我在研究生5年来,除了两个暑假在深圳、广州调研,其余3年都是在学校做研究,尽管很炎热,但做研究也是苦中有乐。


  记:师兄目前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和瞩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师兄读研以来有没有遗憾的事情呢?你最好的收获和遗憾分别是什么呢?
  杨:上研究生以来,比较满意的是:过的很充实,没有为虚度时光而后悔。每个阶段我都定有奋斗目标,最后都能基本达到。“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我的生活写照吧。


  后记:由于杨道玲师兄本学期以来一直在北京国家信息中心实习,记者遗憾的没有当面采访到这位学术之星,但是从杨道玲师兄回答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师兄的好学、善思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秉持的利器。在此,希望杨道玲师兄一切顺利,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从采访中寻找到收获。(文/王琳)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