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社科出版?这一概念涵盖了哪些出版板块?有的认为,经济、法律、时政等统称社科,有的认为现在的“财经”已经单立出来自成一派,还有人说,人文社科不分家,将人文中的“文学”剔除出去,其他的都是“大社科”的范畴。不管细追究起来在概念上有多少歧义,业内人士都知道,社科书往往最体现人的思想与智慧,对作者和读者的要求也最高。在浅阅读和娱乐化时代,社科出版既显现出被逐渐边缘化,又更加地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
关于几家出版社科图书的出版社的兴衰更迭,本报曾在2009年做过报道。这一次,我们的关注落在“社科出版的民营策划力量”上。
今天的大环境下,浮躁与喧嚣是主题词之一,阅读被不断分割和分化,需要静下来创作、出版和阅读的社科书,面对市场更难突围。什么样的民营公司还在坚持策划社科书?中间会遇到哪些问题?面对问题,他们会坚持下去还是改弦更张?
坚守还是转型?
坚持社科主体,既要市场又要品质。这是已经有10余年社科策划经验的尚红科的态度。无论是万圣书园的总经理刘苏里,还是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的采购员刘宏,或者中国社科院一位坚持不透露姓名的研究者,都把尚红科的汉唐阳光,视为民营策划公司中社科图书做得最具代表性,也最注重文本质量的。2009年,汉唐阳光的十数人的小团队,新书的数量并不多,但每本书的销量少的不低于3万册,高的可以达到十几二十几万册。汉唐阳光虽然也会做一些经管、励志、生活、少儿、教育等等,但总和不超过该公司选题的五分之一,另外的80%都是社科书,他们有吴思、李零、杨怀中等30多位一流的学者,但尚红科不要投资,也不打算扩大规模。“资本进入图书市场未必一定就是好事。目前的大潮退后,到底怎么样很难说。”尚红科觉得选择一种出版模式,也是选择一种生存。“给我多少钱,要求我每年要策划出多少书,增长多少,我没这么大的本事。书,尤其社科书,有思想性,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精神产品,不能只用钱去衡量。”
纯学术社科书举步维艰,坚持与妥协两难。纯学术的社科书在今天的地位有些尴尬。一家远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社科书策划公司近年来遭遇了困境。该公司近两年策划了大量的纯学术社科图书,在学界反映不错,但市场表现一直惨淡。在与出版社的合作过程中,大量纯学术著作也给出版社造成了压力。如今,双方尽管依然保持合作,但在选题上已经有所取舍,出版社会有意识地筛选向市场靠拢的选题,而对其他选题说“不”。有书店人士透露,当年主发该公司图书的某发行公司,也“受累”非浅,许多库存图书最后不得不一二折卖掉。这些纯学术的社科书,尽管有很多优秀产品,但在市场的“冷面孔”面前,学术的价值黯然。许多年前,河北一家出版社也有过类似“教训”。一方面是多年后还有读者打电话要购买某某图书,另一方面是当年这些书制造了大量的库存,“拖累”了出版社。图书新品种的剧增,使图书上架时间在不断缩短,销售周期需要比文艺、励志等周期更长的社科书,得到的往往是同样甚至更少的上架时间,其尴尬和窘境可想而知。
在社科图书中培植畅销书,路在何方?除了汉唐阳光与三辉,曾经很注重社科书选题策划的还有当年的共和联动、华章同人、博集天卷、光明书架、世纪文景、朗朗书房、立品等等。而新涌现出来的公司中,如世图后浪、时代华语、含章行文以及成都的以诺,是各有特色的新生代。世图后浪的老总吴兴元书店出身,更懂市场,即使做引进版,也坚持做大众能够接受的产品。时代华语偏重优秀的时政图书,含章行文刚刚出版了杨继绳、陈桂棣等人的新书,以诺的品种不多,大都是以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学术图书。另外,董秀玉领衔的一石文化,利用她的人脉资源,也有很多偏建筑学的产品。这些公司在近两年,对社科书的尝试,让这个市场略显生机。
仅仅是这样,显然还远远不够,社科书可以出超级畅销书么?磨铁在社科领域的冲击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另一方面,磨铁以及其他几家民营公司的“流程作业”也让一些读书人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没有积淀只追求速度的社科书,从长远看是一种伤害。
与渠道共寻生存模式
一位研究人员用了“三化”来形容现在的市场现状。“旧书升级化,旧译现代化,旧作更新化。”为何今天的社科书,不如从前的受欢迎?因为,图书尤其是社科书的文本品质,不再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被人重视。一本译作可能在两个月内推向市场,一本书往往由两三个不相干的人各译一部分,再合二为一,错字错章错篇屡见不鲜。一度绝迹的“攒稿公司”也再度现身且生意热火朝天,“社科书也可以被攒出来,这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该研究人员表示,垃圾书、注水书、假书再度横行,又反过来打击蒙骗社科书读者,摧残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社科书市场。
今天的社科出版现状如何?在记者近期的采访中,只能以难以乐观来形容。尽管概念频出,也备受资本青睐,但是,有品质的“可以拿给身边最好的朋友看而不脸红”的图书数量,在不断下降。2010年已经过半,到目前看更是不容乐观。
是否应该向书店寻求解决之道,让书店给社科书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具有人文情怀的社科书店作为这些图书的终端售卖者,一样面临险境。万圣书园的总经理刘苏里说,2007年是万圣最难过的一年。一方面,2006年7月开始的邻近两家大书城的价格战让万圣备受冲击,随后,两家网络书店的价格战又硝烟弥漫。“我所在的中关村地区,应该是全国的书店中灾害最严重的了。”挺过了2007年,2008年下半年开始回暖,2009年,万圣的日子好过了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努力,又形成了新的平衡。”
在追求社科出版策划平衡的努力中,既有社科书店的努力,也有着策划公司与出版社的不断试探。第一代民营公司策划人中,有很多是诗人、作家出身,人文情结挥之不去,这让他们在逐利之外,依然难舍社科图书。遗憾的是,除了坚守的汉唐阳和汉唐阳光们,并没有更好的模式出现。
当资本进入图书市场,当出版单位逐渐集团化,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毋庸置疑,还应该是图书内容本身。业内在不断地谈论新技术、新形式、新平台、新发展方向,但对文本的忽视也令人惋惜。社科领域的坚持与放弃,正是书业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每个出版人都能看到自己。马不停蹄的新项目和新规划,往往没有优秀的图书内容作支撑,资本的加入让旁观者更恐其成为一场新的跃进和泡沫制造机。
以积累和积淀做社科书,而非靠资本和速度抢占市场,在有序扩大规模的同时,不忘记出版的核心所在,火热的出版背后,更应该有一颗冷静的心,这是社科书出版现状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09出版硕士班温宝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