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的刘迎建去年对外说,他的时代到了。因为他做的是电子书事业。
从亚马逊、苹果以及索尼的表现来看,电子书的时代好像到了。其中,去年圣诞节亚马逊Kindle销量超越纸质书,简直成了经典案例。
但一个尴尬的局面是,这几家巨头,包括自称最近已成全球第二的汉王,它们一年来的全部出货总和仅为几百万台――其中汉王去年不足30万台,远不及诺基亚一款热门手机销量的零头。
因此,从产业规模上看,说电子书时代已经到来,感觉心理落差太大。至于中国市场,就更难说时代来了。事实上,即便在上海、北京等相对成熟的消费电子市场,许多普通民众都根本搞不清什么叫电子书。
不过,如果单纯说硬件平台,电子书时代可以说已经来临。因为,构成一本完整电子书硬件平台的资源、市场已呈现开放特征。无论面板显示、处理器还是主板,都能找到至少3家以上甚至更多的供应商。正因如此,许多传统消费电子企业早已进入终端领域。
硬件平台成熟的电子书产业,在中国市场,能否快速孕育出苹果、亚马逊、索尼?恐怕还不行,因为,从目前来看,至少还有三大关口要过。短期内,闯过每个都不那么容易。
三大关,一为标准,二为内容建设,三是商业模式。
中国企业确实已经站在三大关口之下。首先是标准关。中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两个月前已成立。不过,截至目前,它除了将交互式平台落在上海,总结着几年前的老规范之外,还没有推进更多。
新的标准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终端标准、内容格式、标准体系拟定等。其中硬件终端应该不是问题,但核心的文档格式上,在目前国外标准占据主流的情况下,还无法立刻推出。之前业内人士说,要2到3年。届时,电子书行业是否有新变化还不得而知。
缺乏标准,将不可能形成规模化市场。比如,不同格式的内容,一更换硬件平台,就将遭遇兼容问题。这种壁垒直接限制着产业规模的快速形成。
其次是内容关。中国这一环节似乎正蔚为大观。最近公布的《中国出版蓝皮书: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其中提到,截至目前,中国电子期刊出版量已达9000多种,电子图书50万种,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看上去,数量似乎已不成问题。
但是,与海外相比,还是少得可怜。比如亚马逊电子书城一家,就拥有近50万种电子图书。而且,中国上述电子出版物,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基于PC阅读,转换到电子书阅读终端,将遭遇格式等问题。目前,这些内容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态,根本没有形成市场效应。
而且,中国电子书内容建设仍备受著作权保护问题困扰。“汉王们”虽能很快建起一个电子书城,并上传许多电子图书,但真正愿意为此付费的用户恐怕不太乐观。即便那个苹果,其中国iPhone用户们,也没多少人为App store中的收费软件掏腰包。而这一问题,恐怕将成为未来多年影响中国电子书产业发展的核心症结。
至于第三关,也即商业模式,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商业模式本身,二是构成商业模式的基础条件。
几乎所有中国电子书企业都在学习苹果好榜样。苹果模式确实代表着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潮流。但是,这种模仿有些流于形式。比如,至少目前,我们看不到它们拥有苹果垂直一体的布局能力。
苹果本身也并非完美典范。至少目前,其营收中,硬件终端仍占大部分。至于缺乏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中国本土企业,恐怕更将倚重硬件终端。在屏幕、处理器等核心部分无法自主的情况下,想维持高利润局面基本不太可能。
即使借助开放资源拥有了平台服务能力,汉王们也将遭遇一个难题。即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通信、网络设施,至今并不完善,许多终端仍处于孤立状态,无法真正实现无线,眼前的电子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USB拷贝而来,不是网络传输。事实上,3G上网本的遭遇已是前车之鉴。电子书产业还将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不力。
如此说来,中国电子书产业是否就没得做了?不会。初期的电子书,可以延续其他消费电子的销售模式,即以卖硬件终端为主,这本来就是中国消费电子行业的基本特色,在人海战术下,一定会有体质较强的品牌顽强生存。
中国毕竟已在关口之下,正在闯关。目前硬件平台已经成熟,围绕着内容、商业模式的翻越,唯一的只是时间问题,在全球市场,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中国数量庞大的产业集群。而内容环节,尽管版权、付费阅读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但毕竟也在快速成长。
苹果、亚马逊想要占领中国市场,它们必须适应中文语言文字阅读需求,一旦中国标准建立起来,它将必须适应中国产业体系,在硬件终端价格走低局面下,将凸显中文数字内容的产业价值。当然,如果苹果、亚马逊仅仅想徘徊在海外或中国境外的中文阅读市场,那是另一番样子。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09出版硕士班温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