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质量面面观
时间:2011-03-12 22:50:07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近年来,博士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对当下博士质量的批评之声有增无减,人们似乎对中国的博士质量失去了信心。博士质量之所以成为问题,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博士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所致。由于数量的发展与物质和学术资源的配备未能同步进行,一些大学、一些专业的博士培养质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但博士质量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博士生教育强国,学者们也在不断地对博士生教育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规划”和“重新塑造”。

在当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大趋势下,不同群体对博士生教育有关不同的理解和期待,专家学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博士质量观,把原创性的专业知识贡献看做是衡量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大学在尊重导师看法的同时更注重从数量层面的成果,比如论文发表数量、获奖数量等等,以此来衡量博士生的整体质量;政府则更注重从整个博士数量、专业构成以及就业情况来说明博士生教育的质量;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大学用人单位考察博士质量的重点是申请和完成项目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领导团队进行工作的能力等等;而公众则在媒体的引导下往往以负面的事例来判断博士的质量。而博士生自身,却为自己的高不成低不就苦恼万分,他们认为自己变成了从事教学和研究助理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研究型大学谋职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很多大学则指出很多博士毕业生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工商业界人士则抱怨博士生不能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博士生既要面对学科和导师的要求,力争成为一名学科内的合格研究人员,同时又要面对工作的要求,力争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希望获得更多用人单位所希望的可迁移性和灵活性的能力,这种压力更是常人可以体会。

在“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博士生都把博士论文研究过程看做是博士阶段学术训练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很多博士生在博士论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是能否获得博士文凭这张学术职业资格证书的主要依据,博士论文往往被看做是未来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或基础。另外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大多数高校对博士生提出的SCI论文要求,仿佛SCI对于高校就相当于GDP对于地方政府一样,成为一个崇拜物,成为学术生产能力的符号和象征,这样就使得一些博士生因为SCI数量不够而不得不推迟毕业,进而导致博士质量的批评之声。

学术型博士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个性化教育,博士培养正如工艺品制作一样需要不断打磨、雕刻,很难说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我国学者也进行过不少研究,期待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加强,提升中国博士的整体质量。

 

                                                                                    2010级情报硕士班 楼雯供稿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