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衰期概念浅析
时间:2012-03-27 16:21:11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半衰期概念最早起源于文献老化研究,至今它仍然是信息老化研究中被学界一致认为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将“半衰期”作为信息老化的测度指标,最先由美国纽约大学的戈斯内尔(C.F.Gosnell)在194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Obsolescence of books in college libraries》中提出。而直到1959年,才由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J. D. Bernal) 借用原子物理中半衰期的概念,为情报学家修正和发展了“半衰期”的概念,明确区分和精准定义了“真实半衰期”(true half-life)和“back半衰期”(back half-life)。其中,“真实半衰期”指某信息或文献发表之后所有使用中的一半使用所发生的时间段;而“back半衰期”是指针对一组信息集合,如一本期刊上所有的文献,从某个时间往过去观测,一半的需求或是引用发生在几年内。随后一年,基于其对文献老化更深入的理解以及贝尔纳(J. D. Bernal) 提出的“真实半衰期”的难实施性,巴尔顿(R. E. Burton) 对半衰期的概念加以了改进,他认为“半衰期”指示了当前活动文献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而且他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活动文献”就是指当前仍然被引用的文献。Line在1970也明确将“半衰期”定义为“当前活动文献的一半在多长时间内发表”。而在1963年,美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D. Price)扩大了“半衰期”的适用范围,指出某一学科文献的“半衰期”与某一篇(或某一年的)论文的“半衰期”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相对于被引文献的数量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引证文献而言的。

    由于半衰期的来源以及结合文献老化的背景,使得半衰期从一开始就有了两种理解:其一,载体存在与否,借鉴原子物理中衰变的概念,实体物质衰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基于这种理解的研究,一般是采用一个固定信息集合为研究对象,跟踪或者回溯其存在性或可获取性;其二,以与贝尔纳(J. D. Bernal)、Line, M. B.为代表的,结合文献信息老化的环境,从效用价值衰减出发。基于这种理解的研究,可以以某一个对象或者一个集合为研究对象,跟踪或者回溯其被利用情况的变化。

(1)载体层面的历时半衰期

    由于信息的特质性,所以不能完全按照物理学中对半衰期的定义。传统半衰期中实体物质衰减一半,那么在信息老化中可以以其载体是否存在或者是否能否被发现、被访问为标准。因此,载体层面的信息历时半衰期可以定义为:信息集合中还存在一半信息可以被访问所需要的时间。

当前,以网络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老化研究中,“网络信息历时半衰期”的定义为“网络信息集合中网络链接有一半不可访问所需要的时间”。该研究,预先选定一批链接作为研究样本,然后定期跟踪这批链接的可访问性,直至不可访问的链接数量达到一半的时间间隔,即是网络信息历时半衰期。

(2)基于效用价值的历时半衰期

    按照物理学对半衰期的传统定义,半衰期的概念实际上应该应用到信息的效用价值达最大以后的衰减阶段,即以最大效用价值时限为起始点,然后跟踪最大效用价值衰减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然而与A类不同,A类中最开始用于跟踪研究的样本就已经相当于最大值。而信息的最大效用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很难直接定位到“最大效用价值时限”这个时间点。加之信息老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从最大效用价值至消亡的衰减阶段,也包括了从产生后快速达到最大效用价值的增长阶段。因此,贝尔纳(J. D. Bernal) 从一开始就针对信息老化提出了“真实半衰期”――文献或信息发表之后所有使用次数中的一半是多长时间内发生的。那么,结合贝尔纳(J. D. Bernal)的理解,可以将给予效用价值的历时半衰期定义为“信息或信息集合的所有效用价值的一半是资源产生(发表、入库或正式提供服务等)后多长时间内产生的。”

(3)载体层面的共时半衰期

    载体层面的共时半衰期,与贝尔纳(J. D. Bernal) 提出的“back半衰期”是一致的。长期以来,信息老化研究领域绝大多数实证研究得到的半衰期都是载体层面的共时半衰期。结合贝尔纳(J. D. Bernal)、Line, M. B.的观点,可以将载体层面的共时半衰期定义为――“被利用的信息或资源的一半是最近多久时间内产生的”。

载体层面的共时半衰期在长期以来的信息老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的研究环境,形成了一批固定的、专指的信息老化半衰期指标――“引用(引文)半衰期”、“网络信息引用半衰期”。 “引用(引文)半衰期”被定义为“某期刊或学科现时引用的全部文献(即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通过这个指标,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反映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也可以反映某个期刊或某个学科利用文献的新颖度。正基于此,“引用半衰期”连同下文将要提到的“被引用半衰期”这两个指标,被美国ISI的期刊引用报告提出作为引文分析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兴起,“网络信息引用半衰期”被定义为“某一站点的全部信息在某一时间段内引用或链接的所有信息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4)基于效用价值的共时半衰期

    根据以上几类的分析,基于效用价值的共时半衰期可以定义为――“信息当前拥有的总效用价值的一半是最近多长时间内产生的。”基于效用的共时半衰期在信息老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被引用半衰期”、“网络信息被引半衰期”等。

    “被引用半衰期”,可以确定被引用期刊的年龄基准,显示某期刊从当前年度往过去回溯,推算引用次数占截止当前年度该期刊的总被引次数50%的年数。换言之,某期刊在当前年度已经拥有的总被引次数的一半来自最近多长时间。一般来说,被引半衰期越短,说明期刊的老化速度越快。因此,这个数字有助于图书馆确定期刊采购和期刊馆藏发展的策略。在网络信息老化研究中,“网络信息被引半衰期”被定义为“某个站点的全部信息在某一时间段内被引用或被链接的所有信息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通过以上四类的分析,就可以很方便地区分“引用半衰期”和“被引用半衰期”。二者同属于共时半衰期,因为都是基于当前状态,进而向过去进行回溯研究的。区别之处在于:首先,“引用半衰期”的研究对象是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而“被引用半衰期”的研究对象是文献本身或者说是文献正文内容;其次,“引用半衰期”是从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入手,也就是从静态的参量着手,这里笔者解读为载体层面,而“被引用半衰期”是从文献或其他类型信息的被引用情况着手,也就是效用价值层面。

 

                                                                                               

11级图书情报 万燕玲  供稿 齐思慧编辑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