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头绪还未真正理清,网络阅读已悄然成为主流风尚,在数字出版兵临城下之际,内容分享方式悄然变革,碎片式出版即将悄然退出,一场比数字化出版更可怕的危机渐渐弥漫,它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有一天出版业发现它的时候,却已经不得不接受,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已经确立。
什么是碎片式出版
伴随我们几十年的现代出版业,一直是大而全的,几乎所有文明成果都被以不同方式记录下来,严肃者有专著,随意者有散记;教书者有课本,泛览者有读物;写人者有传记,评人者有评论,等等。抛开中图法细密的分类方式,还可以简单地把出版物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缜密、系统、原创的出版物,比如《心理学》;第二类是组合、整理、加工的出版物,比如《一生必知的60个心理学效应》,本文把第二种出版物的出版方式称为“碎片式出版”。
相对来讲,碎片式出版更注重出版创意,在一个好的Idea的带领下,组合一部分已有的科学知识,就能满足读者在一定方向上的需求,这是碎片式出版的核心所在。而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缜密性、原创的魅力等方面,碎片式出版很难称道。读者似乎也不挑剔,既然出版者为读者甄选了他们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省去了他们在大量原著中苦苦探寻的时间,掏腰包几乎不加考虑,尤其对引人入胜的书名,更爱不释手。
出版业在飞速发展,而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积累远远跟不上出书规模的增加,在没有大量思想先驱原创经典内容的情况下,碎片式出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既有管理著作、现成的科学知识进行再传播的最好方式,这也是各大出版社明知重复却欲罢不能的出版方法。在过去十年中,这种出版方式创造了无数亿码洋,也成就了一大批后来而居上的出版社。时至今日,虽然品种极度扩张带来的退货率居高不下,但只要选题对路、摸准读者需求,碎片式出版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方式。
2010年,出版业体制整体转型,数百家未曾面向市场的专业型出版社纷纷涉足大众出版领域;不久的将来,教育出版体制的改革也将使得上百家以教材教辅为主业的出版社进入大众出版领域。这些非大众图书出版单位进军大众出版,最迅捷的办法就是做碎片式出版,一些有编辑力量的出版社会尽量在这些作品中加入原创的成分;一些编辑力量相对薄弱的出版社,会大批吃进工作室所“编著”来的书稿。
就在全国约有半数以上出版社向碎片式出版纷纷出手之际,碎片式出版却悄然发生了重要变化――它的生存遭遇了真正的敌手。
谁将取代碎片式出版
据笔者近半年的一组调查,80%以上受访者称近一年来没有买过书,其中50%以上称半年来看过书,问之为何不买书但看过书?一律答曰在网上看的,就是网络阅读。被这些网络阅读者所称的“书”实质上不完全是Ebook、电子书,还包括文字连载、论坛帖子、网络传闻等“文字碎片”。随着在线付费阅读逐渐普及,文字碎片的阅读越来越成为网络阅读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基于文字碎片网络阅读的其他经营方式将不断兴起。
百度文库目前正在收录各种各样的文字碎片,依据文本的价值含量,读者使用不同的积分来下载,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有用的文件,与花20元钱购买一本书而只使用其中一部分内容相比,在这里可以花几个积分就轻松拥有,还可以更多地从横向、纵向获取类似资料。从这一点上说,对文字碎片的使用正在从出版物向网络过渡。唯一存在的障碍是这些文字碎片的可信度问题,鉴于出版社是国家机构,出版社及其主管单位要对出版物的内容负责,而这些民间资料的上传者多为匿名,即便是真名,没有相关立法奈何他们。
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问题出现后,它的解决方案也已经诞生了,只是人们发现以及应用早晚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轻松地预见到,当百度公司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按照国家出版标准对其文库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后再供读者阅读与下载,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届时,互联网对碎片式内容的提供与商业经营将彻底击败传统出版业。
类似于百度文库的互联网内容提供机构有很多,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已具雏形,当读者对信息的需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用货币购买积分的现象,文字碎片商品化的商业模式就会彻底建立起来。届时,文字作为商品已经完全脱离了出版物这个垄断载体。
碎片式传播的价值
互联网就在我们的身边,全世界范围来看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如果上述论点成立,“内容碎片式传播”将比“数字化传播”对出版的影响更致命。
资源的碎片式传播,体现了资源的普及趋势与时代的进步方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吸取各种资源的方方面面,不仅放大了资源的社会效用,在细分角度又发展了资源本身。百度词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读者可以阅读词条信息,也可以完善扩充词条内容,只要是合理的、正确的、客观的、前瞻的,都予以保留,错误的认识将被删除。由此看来,资源碎片式传播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整体升级,其升级本身是一种共享,一方面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是一次扩充,能够派生演绎、联合创造出更多的知识点。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难懂的名著被通俗化解读,读者从一批人到全社会,比如《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时间简史》等;家长里短的琐事将被文学化而显得更有意义,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影视剧,几乎无人不晓。资源碎片式传播的出口不仅仅是图书和杂志,形式多样的电子杂志、博客、文库、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听书、iPhone、汉王电子书等,都是非常高效的传播出口,文化商品个性化定价、议价买卖的商业时代已经到来。
当互联网真正成为我们的信息平台,想做一款菜时,花2元钱就能得到美女私房菜节目的建议以及视频教程,我们还去买书吗?遇到教子困惑时,花2元钱就能得到卢勤姐姐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数百案例,我们还去买书吗?生病了,花2元钱就能得到同仁医院的养生建议,我们还会去买书吗?很显然,我们只需要办一张网上银行卡,需要的时候刷一下。在办公室,我们随时能通过《搜狐微门户》掌握世界新闻;旅行中,通过《手机报》了解天下大事;休闲时,通过iPhone“周游列国”;睡觉前,捧一本书看一看,伴着书香入眠。在碎片式传播领域,图书已经成为冰山一角。
被取代的真正原因
碎片式出版终将被取代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价格,另一个是效率。价格自不用说,在图书还不能按页销售的情况下,互联网就可以做到,内容被分销,定价随之被分解,这是现阶段碎片式出版被取代的最直接原因。相对于价格,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更为重要,尤其是读者不会很计较价格的未来社会,效率将是碎片式出版被取代的第一要素。
在一定时期内,数字出版将会是挽救碎片式出版的英雄。数字出版的快捷与个性化可与碎片式传播相媲美,其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定价、主流网络传播方式将把出版物任意地传播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但是,数字出版毕竟是官方行为,其行为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则,与之相对的碎片式传播是全民行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一方面是一千家出版机构在做数字出版,另一方面是全球的公民在共享资源碎片,哪一个更有市场?从这个角度上讲,对资源碎片的传播和利用,不是传播方式的问题,而是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场革命。
全球化资源碎片分享有赖于一定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建设相对容易,一定的网络平台加上一支符合要求的编辑队伍就可以胜任了,未来,从事碎片资源网络编辑职业将兴起,其资格认证将纳入主流职业资格认证中。立等可取的来源、相对可靠的内容、多向互动的共享、非常优惠的价格、个性化的信息交流将是未来资源碎片式传播的五大特点,这五大特点是传统出版所没有的,有些功能是数字出版所不及的。
当然,如果有一天,资源碎片式传播方式被界定为数字出版,百度文库、百度词条这样的平台都纳入出版发行机构中,碎片式出版之树将长青。不同的是,其形式将从一本本图书演绎为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一个个文件、一幅幅图表等。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传播环境下,人人是读者,人人也都是作者。
碎片式传播,福兮祸兮?
上面谈了一堆新观察到的东西,下面来点实在的――碎片式传播,对于传统出版业是祸是福?这个话题应该是出版同仁最为关注的问题。可以说,iPhone的出现已经让我们开始恐慌,数字出版的雷声让我们整日睡不着觉,那么,基于内容的碎片式传播,将是对出版业更大的打击。如同不能拒绝iPhone进入中国、不能阻止数字出版来临一样,全球资源内容碎片式共享将是我们无法阻止的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它似乎毁坏了我们的出版模式,打乱了我们的价格体系,让我们的上亿码洋都见鬼去了,一句话,它动了我们的奶酪!然而就在这样一场全球性文化大革命之际,又充满着无比的机会――出版业从此有机会整合信息传播资源,全面挺进信息传播产业,成为人类全面的信息传播手,从而稳固了出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这就是机会――从别人手里夺取渠道资源与内容传播权的机会。当然,IT业的精英们也正虎视眈眈,垂诞欲滴,他们企图把出版纳入他们的版图之中。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是出版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较量,鹿死谁手还不能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出版业的生命力如同戈壁滩上的胡杨树,是非常顽强的。几乎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动摇出版的根本,出版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摇篮,是信息产业永远无法替代的,除非社会把这一职责一并赋予信息产业。但是,毫无疑问,出版产业将不再是一块肥肉,除了大量复本的制造外,靠一般产品的出版社能够解决自身生存将是很大的胜利。没有教材资源,但还有理想的出版人,应该把目标迅速地转移到畅销书、新型渠道、新型内容上来。
畅销书自不用说,用极少的人做极好的书,企业就能生存得很好,外国的小出版社都这样活着,中国的读客公司也如出一辙。新型渠道就是当前大谈特谈的数字出版方式,把图书搬到网上和手持阅读设备上来。新型内容就是本文提出的碎片式出版、碎片式传播,它在不断地让传统出版“减肥”,而它的收益又可能流向他人,出版人有机会把握住这一块吗?
出版业的瘦身新未来
从目前能够观察到的趋势来看,在渠道传播方式变革、内容分享方式变革两大因素影响下,未来,传统出版业总体会呈现一个瘦身的态势,大量本来由出版物承载的阅读信息将被网络阅读分流,电视、手机、阅读器等各种终端阅读设备将帮助传统出版业从一个年产30万种新书的“大胖子”迅速变得苗条起来。
从渠道传播方式变革的角度看,数字化出版将使纸质图书总印量变小。教材教辅最近一段时间仍然非常稳固,直至电子教科书出现,这个领域将会有颠覆性的变革,这个未来不会很长,一代人的时间足以实现。以教材教辅为主业的出版还能过上一段时间的好日子,形象一点地说,40岁以上的社长,还能安安稳稳地做到退休,40岁以下的社长,从现在开始就要居安思危了。科技类图书受数字出版的影响将比较大,也将是数字化出版的首要阵地,不必担心,这块收益仍然属于出版业。国内数字出版刚刚兴起,数字出版商还在用传统的出版思路做数字出版――他们首选畅销书作为第一波产品推向市场。实则,科技类图书更应该成为第一波数字化的产品,因为它相对恒定,投入回报率将持久、可观。
从内容分享方式变革的角度看,碎片式传播不仅会消灭一部分纸质图书,而且对数字图书也将形成挑战。这种挑战远不如数字出版之于传统出版的挑战来得迅猛,但无疑会像蚕食一样,从量变到质变地改写出版的未来。可以预见,在比较远的未来,文学类图书是否投入印制将是一个问题,除非经过验证是畅销书,印制才有意义。文化类图书的传播将被视频、讲座、碎片式文字所分解与取代,其纸媒产品的发行量将会很小。休闲阅读类图书,市场更为惨淡,多媒体传播会将其彻底取代。反而,新理论新思想、逻辑严谨缜密的作品、系统性的著作、行业实用性图书会成为一匹黑马,填充了需求者的书架,系统地为读者提供指导。
总之,出版业的瘦身新未来,是出版业的一次回归,出版将回归到它传承文化的原始初衷,传播文化的职能将分解到更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新型业态上。由此看来,负责文化传承的图书将雷打不动地出版下去,不管是纸媒还是数字产品,都无法撼动;负责文化传播的图书将渐渐被其他传播业态所分流,部分渐如鸡肋,个别领域会被取代。
11档案 司海杰供稿 刘静编辑
转自http://www.chinaxwcb.com/2011-11/23/content_23347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