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的人啊――读《搭车去柏林》有感
时间:2014-03-30 20:48:20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凯鲁亚克式的青春,随着近几年旅游热的高涨,渐渐深入中国人心。早两年读《在路上》,觉得作者拼命向我脑子塞进形形色色的并不甜蜜的琐碎片断,我很难享受所谓的快感与充实。那时候的心,还不够开放,又没有耐性,净活在一个小女孩的异想世界了。

《搭车去柏林》看了一大半,谷岳是个真诚的思考着的年轻人。书中有些地方对我而言,信息量有些大。毕竟人家要亲身经历那么多地方,光有激情和感动的支配,可不足以用幻想替代路程。

当读到“我们都是自身环境的产物,那些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人,还不理解其实他们只是比别人幸运一点罢了”,我差不多懂了封面那段话――

我们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就是世界。

我很喜欢这句话,它更侧重“看见世界”。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当真认为眼前是全部生活,不妨列表陈述“这辈子最有价值的东西”,会不会冥思苦想,回顾自己奋斗长跑的果实,最后珍重地宣读出:信用卡、房产、学历、人际地位……并非否认这些果实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只是得到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失去不少财富。做人真难,该如何平衡“得失”。

倘若我们将身份建立在这一堆符号上,并依赖它们。也许哪天上帝一个不小心,使我们这场豪赌输了,那人生终会推向“一无所有”。真不知是该痛哭还是值得庆幸。在已得到认知的路上,不到尽头,人往往不肯放手――害怕消逝,拒绝死亡。封死了所有透进光明的缝隙,才创造了内心的和平。有时候,甚至都不能分清“真实”与“虚假”。

有一段时间,我极度厌恶网络以及任何SNS,我甚至还怀疑我患上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在这个光与电的世界里,我害怕被禁锢在硬邦邦的符号世界,被消解在人人看似很美丽的假象里,最后连自己的心也弄不明白。我也知道一百多年的机器史和二十万年的人类史比起来,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们在飞速奔驰的路上多少有些不适应。那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缺失感所带来的痛苦。

因为没能认识自己,便从“眼前世界”这位父亲形象中吸收养料。如果世界阴影投到我身上,我就以同样的方式投射回去。在这种斤斤计较的“平等”土壤里成长,可能会得到满足与成就,但我很难认为这也包涵着快乐与幸福。而又太看重快乐,就把它们全盘托付给了象征永恒的物质世界。机器的正常运转,车马的奔流不息,人人脸上挂着的微笑,都象征着井然有序,平和美好。我们也在一扇窗、一堵墙后构建起自己的幸福。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更了解自己啊!我们把这种不理解,内化成一个严格遵守规则的模具,帮我们挡风挡雨又挡星星;又外化成对他人机械化的回馈上,一旦他人与自身价值观相冲突便冷眼相对,或者退居到自己的蜗牛壳里。

所以我眼中的“看到世界”,就是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慢慢了解自己,我们的存在应该先于我们自身。看到世界不一定非要跑得很遥远,甚至是带着逃离的意味。无法放开心的人,就算到了天涯海角,心里秘密的巨石依然让他无法释怀。我们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全然抽离出来。但起码可以练习听见内心的声音。

看到世界,非常简单。比如,疲惫工作一天,看见夕阳西下时的知足;旅游途中错过观赏点,却意外闯入新鲜草野的惊奇;发现街头拾破烂的疯子,其实是个有才华的画家……也同作者写道“我们静静地坐着,缓缓地将眼前这美丽的一幕铭刻在脑海里。清风从外面吹进来,一群鸽子在凸缘上的窝里发出咕咕的叫声,整个世界笼罩在午后的暖阳里。”我想这个时候,谷岳心里一定是充满着爱和感谢。

那些年轻的人啊,怀着好奇与耐心,一路吹风淋雨看星星。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