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摘编
时间:2014-04-08 21:53:07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摘编

    篇首语:时至今日,我仍记得,平生第一次去图书馆,第一次自主选择借的第一本书,是《金刚经》。那大概已经是高二的时候了,当初决谈不上对佛学、宗教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只是因着自身沉静的性子,较易被这神秘性色彩所吸引。自那以后,也从未对佛学有过系统的研究,只不过每当心浮气躁或是低沉颓丧的时候,拣些佛书随手翻翻,不知是什么样的殊甚因缘,每一次随手翻翻偏能浸入其中,体味到一种世所罔无的快乐。从《金刚经》到《六祖坛经》,从《五灯会元》到《大智度论》,再到《维摩诘经》、藏密各部,初时无知自以为的神秘性色彩终于渐渐淡去,估摸着差可窥见门口那两尊石狮子了。向来宗教传布,先以神秘笼人,破不开者,信则愚信,不信者即是绝缘自弃;而学人研佛,第一义便是破相,破不开者,终生难窥门庭。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看佛书?我既不敢标榜研佛,更不求出家,在我看来,求得“本心安住”四字,是我学佛的唯一目的。佛书教你心念鸢驰时调伏妄心、教你消沉弃世时勇猛精进,教你无论喜悲,反观自照莫忘初心,初心不忘,即是安住本心。《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是恶人,便教你为善;你是苦人,便教你作乐;你是忙人,便教你偷闲;你是穷人,便教你富足。哪里不会教哪里,哪里不足补哪里,这大白话就是学佛的真谛。对大部分人而言,佛书却不可多看,佛教不信倒也无妨,看多则有沉湎不拔之虞(除非你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智),信教则有冥顽痴愚之祸(除非你能”发宏愿,得正信“,否则便如当下绝大多数所谓求佛念佛信佛者,奴役其中,究竟愚信,难以自赎)。然则佛书又不可不看,”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有这等好处,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我们自不该错过,关键处只在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对少数有志研佛的人,却只得硬着头皮揽下这苦差事,皓首或可不必,穷经却是要的。虽不敢许人什么往生福报、极乐净土,广开方便之门流布真如、饶益众生总还是可以追求的。便如同孙中山闹革命,终极旨归无非要人人得民主、得幸福,但倘若人人闹革命,结果只能是人人不幸福,因为革命者希图的就是打造一个人人得享平凡安乐生活的社会,而他们自身往往传奇蹉跌(并不平凡也不安乐)。这样想着,看客们若说“流血的事交给他们去吧,我们只管享受革命的果实就是了”,真真是极在情在理的。所以我向来以为,世上的事,但凡涉及奉献、利他(用经济学上的话,叫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总要分个少数派和多数派的,或者叫高尚派和自私派、活该派和享福派。奇谈怪论的煞尾处,我其实是想说,看经的事儿交给活该派去做吧,我们享福就好了……可是不读佛书,真的能安本心、得享福么?我想,本来是可以的――只要活该派们的方便法门开的足够大。括弧:我要做享福派~废话太多,开始正题。


 -----------------------------------------------------------------------------------------------------------------------------------------------------------


       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无神论的宗教,不明白这句话的后面就不用看了。教主乔达摩・悉达多(有时候也叫“释迦族的圣人”,翻译过来就是释迦牟尼)不过是个普通人,当然了,比一般人倒是聪明一点,因为他悟了,所以成佛了。说到成佛,可千万别以为就是白日飞升、成仙得道什么的……成佛这件事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悉达多殿下不过“回了个头”便成了。至于关于教主大人的种种神迹(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乃至大显神通摄伏外道等等),信之则有,不信则无,或者说,你睁眼看到便是,闭眼不看便空。

本篇既名《中国佛学各宗要义》摘编,实际就是个读书笔记,这书说“佛学各宗”而非“佛教各宗”,在作者看来,“从佛教的本质上论,佛教并不属于偶像崇拜的宗教,它是以宗教隐喻的方式而表达的心性之学”,纯从学人角度论之,不无道理,但就实际的情况来看,未免将佛教学理化甚至狭义化了。既述“各宗”,便要谈流变,习惯上,我们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普度,小乘自救。本篇述及,除俱舍、成实二宗外,其余皆为大乘。


一、法相宗

一切大乘,皆以“一实相印”为本,一实相印,即是圆融不二的真如法性,“万法之本源”。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奉玄奘法师(别怀疑,就是那个only you)为初祖,以《成唯识论》为主要经典,核心教义即是“万法唯识”。

识,即“阿赖耶识”,居八识之末,却非八识终点。八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外触,第六识思量,第七识传讯,第八识摄总归本。世诸法相,全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之,六根对应前六识,一切闻见善恶经由六识次第传至末那识,第七识即司传讯(中转站),将所接收讯息(即众生一切世间造作、起心动念的显性人格)传往第八阿赖耶识,形成潜人格。但第八识并非终点,潜人格又反过来激荡前六识,是为潜人格的外显化,如此八识轮转,生生不息。有偈云:“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无论好坏,有来必纳,痴的是第八识;思量灵敏,伶俐者是第六识;外触法相,做买卖的是前五识;传递讯息,往来者即是第七识。

法相宗谈论法相,全为方便之故,其旨归还在破除一切相,得证实相,所谓“借相而悟真,缘末而返本”是也。可惜初衷虽好,众生根器各殊,因之便多有入其名相、终生迷走者。


二、三论宗

三论宗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三论立名,破一切相,离一切执,直显空性妙体。

《三论玄义》云:“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破邪显正,即破相破执,直显真如实相也。至于如何破,三论宗则有“四重真俗二谛”,即四重否定,空、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非非不有非非不空。须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天台宗

天台宗因初祖智者大师止栖天台山,发扬一宗之教观而得名。该宗依《法华经》称义,故又称“法华宗”。佛陀立五时之教,初说华严,次说阿含、方等、般若,后说法华涅,所谓“会三归一”是也。

天台宗依据“一心三观”之法,倡导“三谛圆融”之理,非小非大、非渐非顿,中道实相,不落一隅。空、假、中三谛,圆融无异,是故《法华玄义》云:“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种智,即中故名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


四、华严宗

华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而立名,以贤首大师为初祖,故又称贤首宗。该宗宣说“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一切万法,事事无碍”,《华严经疏》云:“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五、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禅那,即寂静也。禅宗即是藉由外在的苦行和内在的禅修直显本心求得宁静的一派,苦行是一个随缘触法借外在机缘(stimuli)渐悟的过程,禅修则是呈现虚空妙体、直窥真如法性顿悟的手段。但学人须知,渐顿本来无二,对绝大部分中、下根器者而言,没有不经渐修苦行而得的顿悟,亦没有不需“捅破窗户纸”而得的渐悟。

禅宗缘起自佛陀灵山法会拈花不语,摩诃迦叶见性微笑之时,《教外别传》载:“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是离一切文字教典,以“正法眼藏”特别传授。正因禅宗立于教外,所以从一开始就得以破除“法执”,显得高峻超拔。所谓“正法眼藏”,即破一切相的真如佛性,不假言诠而能直达人心,因之禅宗历代传承都是秘付心灯,peer to peer的。

禅宗全部的精义只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八字,见性者,须自见也,外求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之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便不是法性;直指人心者,却多有外力做引子,遍历红尘,广摄万相而得启发是也,因之便有机锋公案、当头棒喝云耳。

禅宗的谱系,从大迦叶至菩提达摩,是为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亦是东土初祖,梁武帝时,老祖东来,偈云:“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传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东渐之后,又有我们熟知的禅宗六祖,达摩以下,分别是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传至慧能,禅宗分做两支,讲究顿悟的南传禅和讲究渐悟的北传禅,北派即是神秀和尚主脑,关于慧能、神秀俩师兄弟的“争锋”,《坛经》叙述甚详,一个壁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壁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终究是更超一筹,得传心灯。

禅宗最精要处在顿悟,最贻祸处也在顿悟,后世“狂禅”末流,不知悟前渐修更不晓悟后牧牛,滔滔不绝,到头是空。此祸,阳明心学左派亦有之。


六、净土宗

净土宗,顾名思义,就是教人往生极乐,得临净土的法门,而这法门最主要的便是念佛。相较于禅宗以心传心的高峻,净土宗可谓是易行道。念佛,则有五念门,曰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及至后来,竟简化作念一声“阿弥陀佛”便可得往生,实是谤佛。

阿弥陀佛是西天极乐世界教主,净土宗便是靠念佛的愿力求得佛祖接引,而迷人不假内修,但求口念佛陀圣号而得极乐,实为谬妄,《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七、真言宗

真言宗,亦称密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所谓密,即身口意三密合一,手结定印,以治妄动,是为身密;口诵真言,以治妄语,是为口密;意作观想,以治妄想,是为意密。相较于显教各宗,密宗仪轨繁复,修行法门非经上师灌顶不得,是以在未学看来很是神秘。

真言,即咒语,该宗以念诵真言为主要法门,特重一个“阿”字,真言宗的“阿”,盖天地初生之元音也。所以“阿字本不生”,以不生故不灭。

佛教说四大,地水火风,该宗言六大缘起,即地水火风、空、识,一切诸法,不离六大,六大相因,缘起无尽。


八、律宗

律宗,即靠戒律修持得证如来的一派,其兼小通大,大小融通,具有引小向大,趣证一乘的性质。以《四分律》为主要经论依据,由唐道宣所创,又称南山律宗。

律者,戒也,戒者,防非止恶之约束也。律宗教义,无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论该宗,须提及近人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可谓中兴之一人也。


九、小乘各宗

乘者,载也,所谓小乘,不过是自诩大乘者对其之称呼,盖因小乘只求自度不求度人,大乘则普度众生故。

佛陀入灭后,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罗汉在七叶窟内结集,称上座部;同时,以婆师婆为首数万信众于窟外结集,称大众部。此后,因教义分歧,二部决裂,后又各自裂变,佛灭后四五百年,形成二十部,均是小乘。

佛陀灭后九百年,世亲尊者出,发扬“空”义,造《俱舍论》一部;又有诃梨跋摩尊者出,发扬“有”义,造《成实论》一部。尔后,各衍化成俱舍、成实二宗。

小乘各宗皆以“三法印”为本,三法印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也。诸行无常,即一切现象,如梦幻泡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灭无住。诸法无我,即因缘和合,非由实我,我执破尽,方显实相。涅寂静,即破一切执,达于清净本心不生不灭之境。

小乘各宗修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行,依四圣谛(苦、集、灭、道)而悟,观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觉,终得永断烦恼的阿罗汉果位。


                                                                                                        (13出版 王一鸣)2014/3/5于珞珈山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