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更好地建设能够培养民族声音、培育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场所,10月18日下午,我院与国家图书馆在学院313会议室举行了合作发展交流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和该馆典藏阅览部主任李晓明、参考咨询部主任曹宁、业务管理处副处长樊桦、参考咨询部副主任张李江,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教授、学院副院长周力虹教授以及图书馆学系肖希明、黄如花、司莉、李明杰、冉从敬、杨思洛、陆颖隽、吴志强、吴钢等教师出席交流会,就双方合作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黄如花教授主持交流会。
汪东波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家图书馆为制定“十四五”规划所进行的调研与准备工作,希望借本次交流会就“十四五”期间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等方面听取信息管理学院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老师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发展思路方面,陈传夫认为,国家图书馆应明确自身在新发展阶段中的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地位与影响。国家图书馆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家图书馆需要确保其馆藏资源的权威性,并坚守这一优良传统;肖希明认为,国家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在“十四五”规划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服务社会重大需求,提升服务效能。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图书馆发声,以提升图书馆事业的显示度;黄如花认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内图书馆界的标杆,既需要“顶天”,又需要“立地”。国家图书馆积极推进了《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在“顶天”方面成效斐然,但《公共图书馆法》有效实施需要配套制度体系的支撑,才能更好地落地,“十四五”期间需要在这些领域着力;周力虹认为,国外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更缺乏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渠道。国家图书馆在“十四五”规划中,应当进一步探索如何在重建我国国际关系的进程中发挥自身应有作用,包括如何在国际图联(IFLA)的中国论坛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杨思洛认为,国家图书馆在新的发展阶段,应成为新环境、新手段、新途径的积极探索者,需要更加注重网络资源保存、图书馆服务营销等内容。
在重点任务方面,肖希明认为,目前的国际形势导致我国购置的大量国外数字资源面临很大风险,如果没有相应实体文献作为保障,将会影响我国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对于重要文献,应当坚持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对于低利用度的文献资源,国家图书馆应积极探索联合储存的解决方案;黄如花认为,国家图书馆应加强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也可以积极探索与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提升自身影响力;司莉认为,国家图书馆需要加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研究项目成果的保藏,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开展有效营销,提升社会公众对国家图书馆价值的认知;李明杰认为,国家图书馆目前在古籍保护方面已取得优异成绩,但古籍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开放性和利用效果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家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古籍资源优势,建立古籍样本库,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公众对古籍的认知,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应考虑如何对数字化古籍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印谱、藏书印等专题数据库;冉从敬认为,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智库、国家参考咨询、公共文化和数据资源的中枢和全球重要节点,要根据这四大中枢属性,丰富和完善相关服务。国家图书馆可与全国高校图书馆进行广泛合作,建立图书馆界的智库联盟。结合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探索参考咨询增值服务的新方向。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深度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纵深挖掘,进一步开发馆藏数据资源的价值;陆颖隽认为,国家图书馆在服务建设中应注重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内的新技术的应用;吴钢认为,国家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参与者,以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图书馆职业就业。
在具体合作措施方面,交流中双方发现了众多能够着手的领域。比如,国家图书馆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科学评价开展、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以及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实施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汪东波在交流会结束时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机构,国家图书馆则是最大的实践基地。一直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等领域开展了诸多合作。汪东波欢迎信息管理学院前往国家图书馆参观考察,进一步探讨双方合作的发展空间。他希望信息管理学院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在国家图书馆建设中得到有效利用。
来源: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00周年
文字:王 迪 吴 钢
图片:傅 玲
排版: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