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与大家进行交流的是姜婷婷老师,姜老师从研究方向选择、专业考试经历,导师教学指导、博士论文答辩、求职就业心得及海外留学生活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她的海外求学经历。在研究方向选择方面,姜老师提到由于国外在社会文化及国家政策方面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选题时应适当的考虑此方面因素,选择易于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方向。其次,姜老师跟大家描述了她在国外通过专业考试的经历,姜老师指出由于国外专业考试内容多时间紧,需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这样才能确保考试的顺利通过。接着,姜老师跟各位同学分享了一个有关海外导师的感人故事,姜老师的海外导师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很多时候不能亲自指导,但是在考试的当天,导师还是不顾病痛拄着拐杖来为姜老师打气,让姜老师信心倍增颇为感动。随后,姜老师跟我们讲述了她的答辩历程,说到其实答辩委员会并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导师们都非常友善,他们更多时候是来倾听你的成果,给你提一些中肯的建议的,这些建议对我们科研成果的完善和提升会有较大帮助。在谈到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时,姜老师叙述道之所以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是由于导师的鼓励和个性使然的结果,同时怀着对祖国家园和母校的深深眷恋和感恩之情,最终选择回到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最后,姜老师还跟大家分享了她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认为留学生活是苦中有甜,泪中有笑,虽课业繁重,但也可游历四方,即便睡过床板,捡过家具,断过暖气,但这也都锻炼了我们的生活能力,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阅历,增加了我们的人生财富。
接着,周力虹老师激情洋溢的跟在座的同学分享了他的国外学习科研经历。周老师首先跟大家谈了一下有关国外生活的经历,指出在国外生活要过七道关,金钱关、语言关、孤独关、社交关、生活关、感情关和学习习惯与方法关。金钱观即是要合理安排收支,语言关即是要大胆的去与外国人交流,孤独关即是要学会忍受学术科研的寂寞,社交关即是要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生活关则是要学会打点自己平日的学习生活,感情关就是如何去处理跨国恋的问题,学习习惯与方法关则是要学会和掌握自己搜集和探寻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来说至关重要。随后,周老师向同学们详细阐述了论文写作方法及毕业答辩要领。周老师提出,论文写作必须收集一手数据,要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还要领会盖子原则,即:做科研的感觉有时就像在锅里闷着,一直熬,一直熬,熬出来了就成功了。而且能够认清学术观点,讲述科研成果,独立开题与科研能力及独立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应是博士毕业后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在论文答辩方面,周老师回忆道,答辩委员会的专家评审非常严谨,430页的论文被委员们标上了满满的标签,连论文中的一个英文单词”the”的用法错误都被标了出来。同时,由于周老师答辩准备充足,对自己的论文中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标注,反复翻阅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加之答辩现场的优异表现,最终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最后,周老师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鼓励大家多写,多练,多投,指出只有多和同行专家学者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才不会被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所禁锢。
讲座最后,左军书记代表学院向两位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与纪念品。他对两位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科研能力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同学们多向两位教师学习请教。同时,左书记还表示,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有能力的同学应多多争取到国外去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讲座讨论阶段,同学们纷纷向两位老师请教,探讨热烈,全场掌声不断。
图为左书记为两位青年教师颁奖(左:姜婷婷老师 中:左军书记 右:周力虹老师)
相信通过此次讲座的举办,能给同学们在未来的科研路上指明方向,能从老师的生活与学习经历中得到启发。科研生活是枯燥的,也是多彩的,是寂寞的,也是充实的。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去亲身体验,细细体味才能领会。同时,也请同学们在漫漫求学路上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培养我们人格、传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成长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正是他们无私的关怀,真情的关爱和客观的指正让我们在求学的路上不再寂寞,让我们在失败后变得坚强勇敢,让我们在未来的科研和生活中走得更稳,更远!
信管研究生会 陈 浩 供稿 赵月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