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药旅小镇 体验蕲艾文化
团队介绍
(通讯员 欧阳一茗 黄仲文 赵恒健 徐雨舒)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动员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联合100个县开展2023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
武汉大学赴蕲春县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作为该项目中武汉大学唯二入选、唯一省内的队伍,由我院副院长吴江教授指导,我院研究生担任队长和主力成员。团队承继了武汉大学“揭榜挂帅”专项——全国数字乡村调研实践队,成员整体构成上横跨我院本硕博年级,同时涵盖了数名湖北校媒大学生记者。团队具备独特的专业视角和扎实的调研能力。
1.药旅小镇展新颜
8月5日,武汉大学赴蕲春县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成员与湖北大学生记者一同走进湖北省蕲春县石板岩村开展实践调研。
石板岩村位于大别山麓的丘陵地带,利用天然优势,种植蕲艾两千余亩,开发了万亩中药材基地、红色旅游营地、中国蕲春药用植物展示馆等特色品牌。以“中药”为核心、以“旅游”为主线、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石板岩村蹚出了一条药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到达石板岩村后,团队成员们与村支书张济星开展座谈。张济星详细介绍了石板岩村的基本概况、蕲艾种植模式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团队成员们围绕农村电商、中药材种植与产销等话题,对张济星进行了采访。最后,张济星带领团队成员们在石板岩村药物展览馆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药旅”直播。
2.药旅融合促振兴
石板岩村的农业产业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村民的实际效益并不乐观。2012年,在“一村一品”政策的号召下,石板岩村村干部前往石溪、安庆等多地“取经”,积极谋求致富出路。本着“因地制宜”的思想,石板岩开始种植传统药材。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集体凝聚众力、破万难,使得药材种植面积从起初的两百余亩逐渐发展到万余亩。同时,石板岩村积极招商引资、培养本土品牌、打造药旅文化IP,擦亮药物展览馆、药物长廊等文化新名片,在武汉大学的智力支持下,以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军队退伍后,张济星在石板岩村一干就是39年。他总是为村民着想,切实为村民谋福利:推动土地流转、搭建务农平台、引入市场主体……凭借着“厂建在哪,路修到哪”的诚意,村子先后吸引多家企业入驻,多措并举促进村民增收。“乡村振兴不仅是建一个花坛子,修一条观光路,搭一所乘凉亭,更重要的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他说道。
3.医圣故里话传承
在药物展览馆里,张济星与队员王译昕一起开展直播,共话中医药传统文化。这里出产的野生道地药材具有独特文化价值。据张济星讲述,“李时珍采药时,在石板岩村发现了地衣,发掘出‘地衣菜’‘杠板归’‘凤尾草’等道地药材”,医圣与石板岩村的故事也因此在村里代代相传。
在药物科普室内,满墙的浸泡标本、蜡封标本与干标本吸人眼球。“浸泡标本采用的是无污染化学技术。”张济星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标本采集与制作的独特方法。走入土特产展示室、艾灸体验室,桑葚酒、蕲泰金银花饮料、蕲艾香等农副产品应有尽有。张济星表示,以三产融合发展让资源流动起来,用农产品、蕲艾产品鼓起村民的口袋,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4.躬身实践悟心得
调研后,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看到了乡村找准特色、实现振兴的更多可能。“通过与张济星书记的座谈,我们了解到石板岩村从靠山吃山种植单一粮食作物到因地制宜构建多样种植体系的转变经历,以及‘药’和‘旅’两块招牌相互促进的全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奋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艰辛与收获。我辈定当接续奋斗,绽放乡村振兴路的‘无限精彩’。”队员说道。
(责编 范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