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博闻,信息管理学院2021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2023年9月转入博士阶段。
荣获奖项
武汉大学2021年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一等奖
2021年度“信息管理学院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2021-2022年度“信息管理学院社会活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武汉大学2022年“6·9”国际档案日档案知识竞赛三等奖
2022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数据分析科普知识竞赛”一等奖
2022年教育部国家奖学金
2022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2022年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
1.张博闻.我国档案开放制度的法律困局与出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29-41.
2.肖秋会,张博闻.行政法视域下的档案征购制度研究——兼论新《档案法》第二十二条[J].档案学通讯,2022(1):102-108.(CSSCI)
3.肖秋会,张博闻.乔治·赫伯特·福勒档案学思想研究——以其代表作《英国地方档案管理法》为基础[J].档案与建设,2022(6):50-54.(北大核心)
4.肖秋会,张博闻.档案开放负面清单制度构建:逻辑与框架[J].档案学研究,2022(4):66-73.(CSSCI)
5.Xiao Qiuhui, Wang Yu, Zhang Bowen. Decryption Management of the Classified Archives in China: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2022年7月13日于AERI(Archiv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itiative)2022线上年会宣读。
6.王旌羽,张博闻. 档案馆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与启示——以芬兰国家档案馆《2025战略》为例[J].浙江档案,2023(5):35-39.
项目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华图专档案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21BTQ023)
寄予期许:“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张博闻同学的名字由他的外公——湖北省已故著名楹联学家钟德知先生所起,取自“博闻强识”之意,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该词语意为“知识丰富,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寄托着老一辈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博学多闻的人。
初入档案:“档案学既有技术的前沿,又有历史的厚重。”
对于张博闻同学来说,进入档案学专业就读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档案学并不是他最初的选择。成为一名法官或检察官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张博闻同学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法学是他的首选专业,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却进入了档案学专业。抱着转专业的想法张博闻同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但是在不断学习专业课的课程中,张博闻同学逐渐认识到对信息进行有序化组织、整理与开发的重要意义,产生了作为一名信息工作者的成就感,感受到了信息管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档案学专业宣讲让张博闻同学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档案学的抉择,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我觉得档案学既有技术的前沿,又有历史的厚重。”
在之后的学习中,张博闻同学逐步加深了对档案学的热爱,成绩也始终保持年级前列。大三的时候在肖秋会老师指导下主持了校级的科研项目,顺利发表了论文,激发了他继续探索深耕档案学的兴趣。获得推免资格后,进入档案学专业不再是“机缘巧合”,而是他遵从内心的决定。
深耕档案:“选择硕博连读,是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想要长期在学术科研领域扎根。”
在考虑了自身兴趣和知识结构、与导师进行交流沟通后,张博闻同学选择从事档案法方面的研究。
选择硕博连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对此,张博闻同学谈到“这是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想要长期在学术科研领域扎根,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风格、研究特色。”
笃志科研、心无旁骛,是张博闻同学选择硕博连读的重要原因。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张博闻同学就经常旁听各种学术讲座。学者们渊博的学识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谈吐,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坚持学术的种子。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敢于且善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是学术道路上必备的品质,而张博闻同学正好具备了这些特质。此外,武汉大学和信息管理学院提供的丰富学术科研资源和广阔学术交流平台,给同学们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支持,这也是张博闻同学选择硕博连读的一个动力。
因此,在深入考虑后,在导师的建议下,张博闻同学选择了攻读2+3硕博连读项目。
(注:中间为张博闻同学)
脚踏实地:“科研容不得半点浮躁,必须要有一颗严谨求实、甘坐冷板凳的心。”
张博闻同学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遇到过问题和困惑。由于研究方向是档案法规,涉及档案学和法学两个学科,学科间研究范式的差异有时候导致了冲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具有鲜明的数据驱动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研、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然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研究流程相对固定。而法学的研究范式具有鲜明的逻辑驱动特点,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采用的主流方法是法教义学方法,即“对法律法规条文以及其中的某些概念,结合立法背景和法律体系,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对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张博闻同学在从事档案法规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运用法教义学方法。然而由于法学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训练不够、司法实务经历有限,有时候对某一个法律现象难以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这也是一直困扰着他的地方。
面对困难,张博闻同学没有知难而退,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对于难以深入分析法律现象的困扰,他坚持阅读法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通过研读名家的论著,学习他们的语言、用词和推理论证的思路,然后与档案法规及档案工作相结合,去探讨、论证、解决档案法这个具体领域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张博闻同学在非国有档案的征购、档案开放等方面顺利发表了几篇小论文。“每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期刊录用,变成铅字印在纸上,或者是名字出现在数据库中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就是我觉得很开心的地方。”努力得到回报,张博闻同学如是说。但是,张博闻同学也谈到退稿、拒稿乃科研常事,自己会以平常心对待,认真反思拒稿的原因,对文章认真修改完善,争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对于如何做好科研,张博闻同学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是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心态。他谈到,科研容不得半点浮躁,必须要有一颗严谨求实、甘坐冷板凳的心,要摒弃急功近利、短时间出大成果的心态,优质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定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其次,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多看文献”是老师们对学生常说的建议,但是看什么、怎么看呢?张博闻同学认为要有重点、善学习。对于一些CSSCI核心期刊或者外文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值得字斟句酌、精研细读,而相对次之的期刊就可以简单浏览、泛读即可。同时读文献的过程中要重点学习它们的语言表达和论证思路,读完要能达到基本上能自己讲出主要内容或简要总结内容的程度。
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匪浅。”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匪浅,在科研道路上,张博闻同学一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坚持手写笔记。虽然现在文献以电子为主,但张博闻同学仍然更喜欢阅读纸质的文献和书籍,习惯于在纸质书或者是纸质版的文献上圈圈划划、手写笔记,这“更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手写的过程中,张博闻同学强化了自己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他还谈到“自己经常在网上淘各种二手的优秀学术著作,目前已经差不多买了一柜子书,看的书上也都是密密麻麻的勾画圈点笔记。”
第二个是时刻追踪学术前沿。张博闻同学关注了许多档案学以及法学相关的公众号,经常浏览阅读这些公众号发表的最新的学术成果。此外,他还会阅读图情领域的核心期刊刊出的最新文章,从而学习优秀的学术论文。
第三是克服拖延症、明确计划。张博闻同学认为把事情都堆在截止时间之前去做不仅显得仓促,而且无法保证质量。对于学习科研,他认为最好列一个计划,计划无需太细,但关键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给自己留足时间检查核对,保证工作质量。如此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可以很好地平衡科研工作和休息。
劳逸结合:“在新鲜空气和优美风景的熏陶下,一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张博闻同学在课余时间也会选择一些活动去放松自己、修身养性。钓鱼是他的爱好之一,他经常独自或与室友去月湖或校外鱼塘钓鱼,享受浮漂下沉、提竿中鱼的喜悦。此外,张博闻同学也提到,每当思路受阻,他也会拿着鱼竿去钓鱼,湖边静坐、晚风拂面,在新鲜空气和优美风景的熏陶下,一些问题会豁然开朗。运动也是张博闻同学的常选之项,运动的习惯他已坚持了三年多,风雨无阻。他每天会跟着keep进行30—40分钟的有氧运动,也会去操场跑步,在流汗的过程中消耗了卡路里也发泄了负面情绪。
赠言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
《史记·项羽本纪》有一句话:“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大家都能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确定自己读研的方向和规划,并向着这个目标奋发图强,拿出自己的毅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一切做到最好,也祝愿大家学业顺利,阖家幸福,生活愉快!
(访谈者:邵至央;文字:邵至央 谭盈盈 付靖宜;图片:张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