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危馨岚)11月27日下午,由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科技部举办的第123期博士生论坛如期举行,SIM博士生论坛作为信管院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深度挖掘科研观点与思维,推动研究生学术创新与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风尚。本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鼓励研究生们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科研创新。在论坛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生们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和研究灵感,同时也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本次论坛,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13位博士生何帆、陈苗苗、梁镇涛、秦顺、莫富传、郑昂、于永浩、刘晓婷、田文芳、刘叶萍、孙梦婷、朱伟杰以及Waqas Muhammad,论坛由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科技部负责人危馨岚主持。
1 何帆
大健康视角下在线健康社区医生主动知识贡献行为研究
何帆研究了医生主动知识贡献对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的影响。利用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信息价值链螺旋模型,分析了医生知识分享的驱动因素、对患者选择医生行为的影响以及知识内容的演变。研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和PVAR模型,探讨了内在和外在动机对医生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并使用PSM-DID方法量化了知识分享对患者选择医生行为的影响。通过主题模型和层次聚类方法,建立了医生画像体系,为精准健康服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医生知识分享策略,推动健康知识普及和提升患者健康信息素养。
2 陈苗苗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苗苗分析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以降低舆情风险的策略。研究综合情报学、系统科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采集2022年四类突发事件相关数据24,870,861条,并结合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基于认知、情感、行为三要素的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效性评估体系,并探讨了政府特征、语言特征以及接收者特征对信息发布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政府特征的预测机制、语言特征的动态影响机制,并从组态视角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信息发布的有效性提升和抑制组态。
3 梁镇涛
基于全域科学网络的细粒度主题识别方法及其学科交叉结构研究
梁镇涛探讨了科学知识系统的主题结构及其演化特征,以提升知识利用效率和推动创新。通过融合引用和语义信息的对比学习方法,构建了全域科学网络,并在3300万篇文献中识别出10万个细粒度主题。研究发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常态,但知识整合程度较低。此外,将学科交叉研究主题预测建模为时间序列预测任务,并构建了多维特征体系,评估了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以选择最佳模型进行预测应用。
4 秦顺
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协调研究
秦顺结合图书馆发展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制度互补性理论和组态理论,并采用调查研究、内容分析、组态比较和案例研究等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解析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制度要求,并分析当前制度协调的实践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探究影响制度协调的因素、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出优化策略,解决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中的制度协调问题,促进图书馆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 莫富传
生态系统视角下政府开放数据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莫富传深入探讨了政府开放数据价值共创的机制,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政府开放数据资源融合关系的影响因素。通过案例数据构建了政府开放数据价值共创超网络及其可视化图谱,量化分析了价值共创要素间的协同关系。研究还总结了浙江省在促进政府开放数据价值共创方面的典型做法,并提出了从多元主体参与、资源融合供给、开发利用和全要素治理等维度促进政府开放数据价值共创的策略。
6 郑昂
预印本学术交流系统运行研究
郑昂从运行主体视角出发,围绕预印本学术交流系统运行进行研究。通过逐步拆解预印本学术交流系统运行相关的各方面特征,运用多案例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定性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与验证预印本学术交流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最终结合国内预印本学术交流系统发展事实,提出具体发展思路和策略。
7 于永浩
知识流动视角下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创造性的测度研究
于永浩在论文中首先辨析了创造性概念,然后结合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理论,提出了研究论文创造性的新视角。然后从产生过程和结果表现两个方面分析了论文创造性的形成机理,并总结了其特征。通过核心特征的维度分析和指标遴选,构建了一个论文创造性测度模型,并进行验证。最后,基于研究问题和目标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模型优化策略。
8 刘晓婷
科研合作持续性的三维测度、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研究
刘晓婷基于合著论文形式的科研合作,探究了两个科研人员在首次论文合著之后的科研合作持续性问题,在综合运用多种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基础上,从科研合作持续性的三维测度、学术表现、影响因素及预测实现等方面深入探析科研合作持续性的内在机制。
9 田文芳
基于融合数据的颠覆性技术挖掘研究
田文芳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背景下,通过问题发现、分析、解决方案提出及实施推进的研究路径,旨在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率。其构建的颠覆性技术挖掘技术方案旨在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突破、高校专利技术的有效转化,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创新,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0 刘叶萍
具身认知视域下数字阅读用户认知效果研究
刘叶萍探讨了数字阅读作为具身认知活动的多维认知效果,采用S-O-R模型识别影响因素并建立理论模型。通过行为实验验证了这些因素对认知效果的作用和路径效应,进而进行理论归因和原理解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数字阅读具身认知本质的理解,并为出版业提供市场决策和用户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11 孙梦婷
基于文本语义增强的学术论文同行评议主体互动研究
孙梦婷深入探索了同行评议的运行过程,通过形式化表征、特征挖掘、模式识别和作用效应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以增强对同行评议过程的理解,促进有效干预机制的组织和实施。
12 朱伟杰
面向学术话语权评价的科研主体多维测度研究
朱伟杰探讨了科研主体学术话语权的循环路径,包括学术引领、创新、传播和影响。通过扎根理论法识别并分析了影响学术话语权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研究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科学评价科研主体学术话语权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
13 Waqas Muhammad
网上购物持续采用研究:基于UTAUT2、SDT和ECM的多理论视角
Waqas Muhammad探讨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巴基斯坦服装行业在线购物持续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合了UTAUT-2、SDT和ECM理论,构建了一个综合模型,分析了采纳后阶段以及内在和外在动机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研究还考虑了信任、感知风险和自我效能等外部变量,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揭示了在线购物驱动因素、消费者意向和持续采纳之间的关系。
在本次SIM博士生论坛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13位博士研究生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分享,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每一个参会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互相学习与交流,我院博士研究生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激发了创新思维,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我院硕士研究生来说,通过本平台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次SIM博士生论坛落下了圆满帷幕,我们下一期再见!
(责编 吴坷 胡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