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技节 | 信息万象:知识探索与技术创新开放日跨学科圆桌论坛交流活动回顾
时间:2024-12-05 10:35:26  来源:  作者:  点击量:

  (通讯员 孙靖一 侯芃序)为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11月27日上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联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举办“信息万象”——知识探索与技术创新开放日跨学科圆桌论坛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信息管理学院张琳教授围绕交叉科学研究前沿探讨这一主题进行分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2级数量经济学博士生郑攀攀与24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生肖宇婷参与对话,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

  一、介绍环节

  首先,主持人危馨岚同学对张琳教授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进行介绍。为了进一步交流,同学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以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图片1.png

  二、交叉科学的测度与理解

  在主题讲解部分,首先,张琳对交叉科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Science of Science”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如“如何更好地评价学术型博士”。同时进一步介绍了交叉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出交叉科学不仅是多个学科的总和,而且在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过程中,也会使用经济计量的方法。

  其次,活动还讨论了“为什么要测度交叉科学”,并提出了哪些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叉融合。从论文《通过参考文献的学科分布测度学科交叉水平》出发,介绍了交叉科学测度方法,并具体讲解了测度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计算以及模型构建。

  此外,老师还提出了“如何理解跨学科交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观点,提出跨学科测度如何从“测度指标”到“理解/描述过程”,是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发展方向。

图片2.png

  三、案例分析介绍

  张琳强调从“测度指标”到“理解/描述过程”是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并通过三个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卓越科学家的跨学科模式——对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进行划分,研究在该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频率与发表文章比率。将学者分为三种类型:长期深耕科学计量领域、发生研究领域变动、长期并行于多个领域。

  学者跨学科知识流动模式——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上的转变,会在知识流动层面做出何种贡献?会带来什么样的知识贡献?

  论文发表的跨学科模式——根据论文发表主体和知识来源的学科特征,描绘和辨析不同的跨学科发表模式。

图片2.png

  四、问答与交流环节

  在互动交流环节,首先,郑攀攀分享了他在企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如何使用专利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的数字创新水平。同时,他提出了关于交叉科学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创新相关方面的分析:如何测度企业层面的数字创新水平,既有文章使用专利数进行测度,如何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数字创新?

  张琳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给出了回答:一是企业的数字创新问题过大,数据不好收集。如果把数字技术创新的领域进行细化分析,或许更好。二是可以寻找一些指数、报告进行调查、支撑。

图片4.png

  其次,肖宇婷提出了有关跨学科分析领域使用的计量方法与经济领域计量方法的差异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的解答是:科学计量学更多地偏向描述性统计,而经济计量学则侧重于因果推断。尽管如此,两者未来有望结合,共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图片5.png

  此外,来自法学院的同学提出,在期刊投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刊评文”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好文章一定和好期刊挂钩吗?

  张琳指出,“以刊评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顶刊在选择文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择优性,好的期刊与好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但是,好刊不一定完全等于好文章,也有普通期刊有好文章。我们应该打破“以刊评文”的模式,关注如何缩短论文发表周期。

图片6.png

  此次“信息万象”圆桌论坛交流活动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子汇聚在一起,打破专业隔阂,在热烈探讨中共享前沿见解、实操经验,激发创新灵感,既增添了学术氛围、锤炼学子素养,又为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筑牢根基。同学们也进一步开拓了学术视野,增强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信息万象,探索不止,期待在下一次的学术科技节活动中,与大家再次相遇!

 

(责编 吴坷 胡经璇)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