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图书馆阅读更智能
时间:2011-05-18 22:27:00  来源:  作者:simyjs  点击量:

  编者按: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担任着重要职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在建设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多有创新,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途径。本期,我们走进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和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来了解一下这些图书馆新业态的运作模式。

  技术整合创新突破时空局限

  前不久,专门服务于残障人士的网站――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上线了。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之一,由国家图书馆、中国残联信息中心共同建设,在“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上,特别增选了中文图书数据库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内容。有了该网站,残疾人轻点鼠标,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使用这个专属于他们的信息服务了。

  据介绍,目前全国有8300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受社会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和残疾人身体障碍的制约,很多残疾人读书学习的愿望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残疾人图书馆规划了�望之窗、电子图书、线上课堂、休闲空间4个主体栏目,整合了与残障读者职业规划相关度较高的专业书籍、职业培训讲座,残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类、励志类视频点播资源,从国图馆藏资源中挑选有声读物、老照片等建成无障碍信息库,同时保证所有视频均添加字幕,切实考虑各类型残障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说,中国残疾人图书馆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那么,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还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由深圳图书馆自主研发的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是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智能化图书馆于一身的“第三代图书馆”。该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系统终端设备――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为市民提供办证、图书借阅、图书归还、预借取书、查询等服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地域和服务时间的局限。

  通过这个项目,遍布深圳全市的自助图书馆将图书馆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提供了便捷、便利的服务,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据了解,截至2010年10月,通过自助图书馆办理的读者证达3.3327万张,超过400多万人次在家门口享受了图书馆的服务。自助图书馆还依据各服务点辐射区域内市民的实际阅读需求,不断改善设备、调整服务组织,延长服务时间。目前,自助图书馆已全面实现了365天、24小时服务的目标,最大程度地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管理模式开发图书馆新业态

  为推动图书馆界进一步深化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课题组于2010年中图学会年会期间,策划筹建了全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联盟,力邀全国各地图书馆界同仁共同推进信息服务无障碍发展。在去年7月举行的“全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联盟会议”上,会议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工作的现状、建设目标、标准建设、技术实现和服务模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来自首都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在内的44家图书馆馆长,签约加入“全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联盟”,成为联盟第一批缔约馆。目前,陆续有全国各地图书馆表达了加入联盟的意愿。同时,中国残联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还联合成立了全国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发出了“图书馆促进信息资源公平获取行动倡议书”,倡导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努力,逐步搭建起相对完善的残疾人阅读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无障碍获取信息创造条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深圳自助图书馆同样在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模式,使资源、物流、服务机、维护各方面的管理有机结合,并通过这几年的运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3月,自助图书馆就被列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任务,与基层图书馆功能互补是自助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针。通过自助图书馆灵活的部署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使自助图书馆与已建成的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一起构建成虚实结合、网络互联的“图书馆之城”。自助图书馆建立了城域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了城域化的物流管理,探索了中心的监控与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服务的模式和技术平台,使人们感受到了统一服务的便利。

  新媒体服务完善终端设备

  近年来,更多的信息无障碍技术手段逐渐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中来。目前,国内省级图书馆大多开通了网上咨询服务,提供实时与延时参考咨询服务,这对残障读者而言无疑是福音。同时,VPN协议及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版权问题的解决,也为图书馆面向残障用户推送远程数字资源提供了可能。

  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力图推进移动服务在残障数字图书馆领域的进程。去年底,经过积极努力,促成了手持阅读器厂商、中国残联信息中心、国家图书馆3家的初步合作意向,下一步将挑选适合残障读者的数字资源,利用手持终端服务平台,大力开发面向残障人士的移动终端服务。

  自助图书馆的终端设备也在不断完善。据介绍,从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开始服务起,在保证自助图书馆网络运行的同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的技术改进、完善和新机型的研发一直没有停止。2010年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经验总结,不仅从设备安全、运行稳定性、可靠性,更从读者使用的可能性角度全面梳理,进行了大量改进,力求提升和完善服务机的各项功能和生产工艺。

  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

  相对我国而言,国外无障碍服务开始较早,程度较高,而且地区差异性不大,研究和服务水平相对均等;而我国图书馆界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大多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弥合区域不平衡是今后的重任。下一步,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要加强信息无障碍标准调研与起草、新媒体服务研究、搭建并完善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网站、推进图书馆无障碍讲座进程、开展与残疾读者的积极互动等。比如,可考虑举办诸如“名家在线讲座”“听电影”“读书会沙龙”以及“好书榜单评选”等活动。同时,加强与高校特教学院的合作,在有条件的学院设立残疾人数字图书馆活动基地,继续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深圳自助图书馆下一步重点则是建立深圳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据了解,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已将“深圳市文献保障中心”的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文献调配满足各图书馆的文献需求。根据“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将逐步建立深圳市各级图书馆文献资源三线保障体系。一线为流通基本保障文献,以全市公共图书馆开架流通服务的文献、自助图书馆配置文献为一线流通保障文献,支撑图书馆基本流通服务;二线为预借基本保障文献,采取自助图书馆预借服务方式,为最需要的读者送书上门,成为流通服务的必要补充,并且能有效延长文献的服务寿命;三线为全市各公共图书馆调配出的文献,可根据情况对一线、二线文献补充使用。

  目前,深圳已从各级图书馆调配出部分资源增加自助图书馆文献的提供,各区馆也正在规划筹集文献,建立预借库,配合深圳市开展的预借服务。另外,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项目、网络中心扩容等,也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0级图专硕士班 刘莎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