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倩)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响应共读《重读抗战家书》活动的倡议,2025年5月16日,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研究生团支部开展“烽火家书映丹心 青春接力续华章——重读抗战家书 感悟精神血脉”主题团日活动。
活动伊始,团支部书记王倩向团支部成员深入阐述了抗战时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系统梳理抗战家书作为历史见证的独特价值,通过详实史料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抗争岁月;深刻解读了家书所承载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以《朱迈先烈士家书》为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捐躯赴国难”之志,引导青年团员从字里行间感受先辈精神力量;并着重强调抗战家书对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团员的特殊价值,指出其作为一手文献资料,兼具学术研究价值与思想教育意义。通过研读家书,青年学子既能培养严谨的史学素养,又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将红色文化传承与专业研究相结合,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团支部书记王倩设计了三种活动形式,并鼓励支部团员积极投稿。会后,团员们针对会议内容积极展开讨论,以下是团员们的优秀作品:
作品一
致赵一曼先烈的一封信
尊敬的赵一曼前辈:
展信如晤。当您的家书穿越八十余载烽烟,字句间“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铿锵誓言,依然令吾辈青年热泪盈眶。您以柔弱之躯担起民族脊梁,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纯度与理想的重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知:您所期盼的“光明未来”,已化作神舟飞天、稻浪千重的盛世图景;您以鲜血浇筑的独立与尊严,正由我们这一代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接力守护。您笔下“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的嘱托,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激励着我们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在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更警醒我们居安思危,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始终葆有您那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请放心,您用生命点亮的火种从未熄灭。今日之中国青年,必将以“青春之我”践行“请党放心”的誓言,让人权、自由、富强之花盛开在您曾为之献身的土地上。
此致
敬礼!
2023级档案学专业章伟婷
2025年5月18日
作品二
【家书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选自2005年7月7日《新闻晚报》)
【家书类型】战地家书(抗战烈士绝笔家书)
【家书故事】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的枪声在卢沟桥打响。数以千万计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告别父母妻儿,毅然奔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战火在这头,亲情在那头。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舍弃小家,甘愿献出生命!
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名副团长,名叫方学苏。1937年11月1日,他的部队奉命从湖南出发,开赴上海,阻击在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就在写完这封信的一个多星期后,该团在枫泾与日军正面交火,方学苏在激战中中弹牺牲,那年他才30岁。
信开头所称的“满弟”,是方学苏的弟弟方强,湖南当地话中常把最小的弟弟叫做“满弟”。在写信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连后事都交待好了,托付其弟照顾妻儿。
信虽简短,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抗日决心和民族气节,让人动容。
【家书原文】
满弟:
近未得你信,甚念想。身体好。我旅现已编为十一预备师,师长为前旅长。我已调充第一旅第一团少校团副,我连已改编为十一预备师第一旅一团一营一连,连长职交易排长接替。
十一月一日即开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家事弟当负以后完全责任,吾无积蓄,妻儿生活当有累于汝等者,此余恨事耳。
到沪后当有信告,吾体近转健,毋为虑。手此,顺叩
安好
兄学苏手启十月廿八日
【选择理由】
这篇家书所体现出的深沉爱国情愫与民族大义令人动容。从历史背景看,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国家危在旦夕,方学苏作为一名副团长,肩负重任,他的家书真实反映了当时无数奔赴战场的爱国志士的心声与抉择。从内容看,信中写明部队改编及参战情况,展现他的抗战决心,“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一句,饱含对日寇的愤慨与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他托付后事,嘱咐弟弟照顾妻儿,毫无畏惧,只为国家民族存亡而战,在国与家之间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彰显了民族气节,这封信是那个时代英雄们不畏牺牲、以身报国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