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2018级电子商务硕士党支部党员生活学习读书分享会
会议主要由孟蝶同志分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魏子瑶同志分享《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施肖洁同志分享《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会议和谐有序进行,由孟蝶、魏子瑶、施肖洁三位同志带领党员和积极分子“走近习近平总书记,读马克思,感受时间的力量”。
图2 孟蝶同志正在分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孟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一本访谈实录,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本书的知青插队背景,是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书中的受访人,有一些是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有同他朝夕相处的陕北农村的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那段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整本书读下来,总结出三个关键点如下:
1、学习和思考
几乎所有的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著作,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这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读书积累。即便是身处农村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对我们大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夯实学科基础,不断进取,勤奋好学,才能拿到时代的入场券。
2、知行合一
当初那批北京的知青,都是城里长大的孩子,突然到了偏远的农村去,肯定很艰苦,什么都不方便,到处都不适应。不仅是体力和身体上的苦,还有精神上受的痛苦和压抑。在农村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艰苦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渡过了所有困难,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实现了追求和价值。
“知行合一”,是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也一直强调。首先是知,知就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体验,你知晓了,知明白了,你才知道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才能到达目标。知行是相互统一的。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高速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要想成长成才,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扎根基层,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
3、用青春书写答案
上微博热搜的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演讲的女生这样讲到:“要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要饮水思源,要懂得感恩,要始终记得我们追求的梦想的懵懂初心。正是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要奋斗,要勇敢,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只是贪图享乐。”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作为全党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春的奋斗,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今天的当代大学生,时代性的站在“他们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走出一条无愧于党和人民、也无愧于内心的正道。
图3 魏子瑶同志正在分享《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魏子瑶:《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是由8篇书信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五篇著作论述:《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两位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们预期的读者是——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这个定位和写作内容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精到的,看完之后确实有这个感觉,这是一种“把复杂的东西分解之后教给初学者进行说明”的工作。
作者探讨了“马克思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这个时间上的界定,所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在从初中开始接受的政治教育和大学学习的“正确的批判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譬如物质决定意识、譬如历史唯物主义、譬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等。我们是直接享用了这个思想成果,而这里讨论的这几篇著作,展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萌生、发展、学习吸纳,从而一步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个纲领,所谓纲领,实际上就是一个基本的文书,政党、团体把自己的活动目标,还有为了这个目标所要采取的手段,整理出来,整理成册。
《共产主义宣言》是当时参加共产主义同盟的各位成员进行了讨论,譬如“各位,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这样的缺点”、“我们得进行一些改革”、“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改革呢?”,之后,这些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来,就是《共产主义宣言》。在这个纲领里面,资本主义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马克思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为轴,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还有讲述了共产党人同工人阶级的关系,还有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而且是基于对之前的各种共产主义的思潮的批判。
写《共产主义宣言》的时候,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27岁,不仅思索很宏大的问题,而且自己给出了丰富而大胆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共产党人在我们革命的初期,也都是具有这种大胆无畏的精神,他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作者提出,马克思并没有把世界的构造明确的讲给我们听,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的方法,只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脑子变得灵光。我们会觉悟,自己思考的笼子从外面被摇晃着,牢笼的墙壁上开始出现裂痕,就会领悟到自己的思想是被关在牢笼中。
第二篇书信把《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论述放在一起进行了讨论。作者比较精华的归纳了年轻的马克思的人生观、宗教观、理论观、择业观、幸福观。
人生观——“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是一码事儿,《论犹太人的问题》中,马克思的意思说,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只是争取到了跟其他基督教的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名义上的被同等对待,就好比美国不准歧视黑人,黑白平等一样,但是实际上的现实,大家都清楚,在完整的政治制度下,大家形成了“法律之外的默契”,这并不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这个解释起来相当的漫长,但是很有意思,建议大家看原著。
宗教观——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心思想是: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是民众的鸦片——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萌芽”,这里的苦难尘世被杠了一下——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我的理解是,马克思认为,正因为尘世不够好,太过痛苦,人民用宗教中天上的幸福进行麻痹,统治阶级也鼓吹承受苦难以求来世,所以,对天上的宗教的批判实际上矛头就是指向地上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要搞清楚地面上的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理论观——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绝不是无力的,如果能抓住很多人的心,就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这可能是后来的简化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精炼表述的雏形。马克思的著作里,有很多理论是很跳跃的,就是他并不是所有的理论推导过程都一步步写得很明白,但是我们读的人会直接跟着他跳过去,不会去自己推导质疑,因为他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他的理论纯粹有力,即使跳跃也令人信服。
择业观、幸福观——马克思17岁左右中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我们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此消彼长,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从这点上说,马克思无疑是幸福的,他具体的社会、经济论述在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幸福观却一直传承了下来,他把这种思想义无反顾地坚持到了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学说,并且有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个理想奋斗。
《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个时候马克思第一次手稿中有五分之四内容节选的是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作品,我们可以说,那个一八四几年的年轻的马克思,在经济学上基本就是个小白。然而仅仅三年之后,他出版了经济学的书,打出了我们到现在都比较熟悉的“品牌理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还有,他在这个阶段构建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在这一节的探讨,重点并不在与经济哲学手稿的具体内容和成就,而在于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初始和恩格斯对其的影响,以及马克思随着自身思想的成熟,向经济学勇猛进发的历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被任何学术问题阻挡”的、一路高歌猛进的、充满了激情的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这篇文章为分界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标志在于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包括:人类社会为什么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构造是什么?之前的历史对于现在和以后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启示等问题。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并不在以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来进行研究和阐述,譬如政治、经济、文化,而是以整个人类全体为研究对象。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的历史唯物论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各种革命的起源和形式、阶级的形成、共产主义的特征、国家和法律以及所有关系等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4 施肖洁同志正在分享《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
施肖洁: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一书,精选了近300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书中没有罗列巨大成就和伟大工程,没有虚无的说教和抽象的口号,展示的是一个个具体生活场景的改变:穿衣时尚、搬家、饮料、饭桌、快递、名人,关注的是个体在大时代变迁中生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的影响。
40年很长,足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长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栋梁;40年也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仅仅是白驹过隙的瞬间。正因为如此,当回首改革开放所走过的40年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和事已恍如隔世,但又发现这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总是和回忆互相交错,这是时间带来的诗意和力量。虽然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打开影集,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世间变幻已万千。一张张对比图,对我还是冲击很大的。从PPT上展示的各种图片,我们很难现象当时还是看露天电影,结婚穿中山装,小朋友穿朴素的衣服,没有什么可以玩,现在都是看电脑、手机、平板。三五年前,谁能想得到自己会有离不开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移动支付、外卖配送?好多东西在变,谁又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一转眼,我们都二十多岁了。只是,我们的未来真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吗?所以,现在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培养扎实的基础,为适应时代的挑战做准备。
会议最后,顾涛同志作最后讲话。从今天的读书分享会来看,孟蝶、魏子瑶、施肖洁三位同志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三本书,并为此次读书分享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走近习近平总书记,读马克思,感受时间的力量”。走近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让我们学习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知行合一的人生箴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读马克思,培养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提升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感受时间的力量,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感受中华民族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以马克思为思想指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让时间见证中华民族强大的动力!
记录人:孙守强
日期:2019年7月19日